关于分离会计可靠性与相关性研究.docVIP

关于分离会计可靠性与相关性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分离会计可靠性与相关性研究

关于分离会计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 文章在比较、分析理论界提出的分离会计可靠性和相关性质量特征要求的各种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凡是能够按照历史成本核算的会计资料采用历史成本核算,而凡是需要采用公允价值、现值等脱手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属性的会计资料均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分别列示与披露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金额和以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的金额两栏金额,以便于分别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质量要求的观点。   【关键词】 可靠性; 相关性; 分别核算; 分别披露; 分层监管      一、引言   由于会计原则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多重性、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性和会计方法及会计实务的复杂性,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真实性和相关性难以根本统一,有时甚至存在严重矛盾与冲突,成为长期制约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之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的“会计信息质量之谜”,也使得会计监管及其效率受到禁锢,财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屡禁不止,成为资本市场秩序和社会和谐发展之顽疾。既然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在理论与实务上都不能实现统一,从可预见的未来看,实现相应理论与实务突破也不存在任何的可能性,好像走入了“死胡同”,表明“此路不通”。既然“此路不通”,说明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科学性存在一定的瑕疵,需要会计理论和实务界解放思想,重新确定努力的方向、目标及路径,进行必要的换位思考和研究视角的更新。因此,本文尝试提出将会计可靠性和相关性分离实施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二、理论考察与分析   斯科特(William R.Scott,2003)①认为理想环境下的财务报表同时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这里所说的理想状态是指经济以完美和完全的市场机制为特征,也就是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或其他影响市场公平、有效运作的障碍。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资产、负债的计价是建立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基础上,套利行为保证了现行价值和市场价值是相等的。然而,众所周知,完美或完全的市场机制的??最优状态”是现实不存在的,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相关性与可靠性“捆绑式”思想框架下,试图通过各种“折中”方式以使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实现统一或辩证统一的种种想法,在理论上都是不现实的“美好愿景”,只能是“次优的”“蹩脚的”无奈选择。这种“次优”理论与实务选择如果不对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资本市场秩序产生难以接受的经济或政治后果,抑或通过强化相应会计监管能够达到社会可以接受的状态的话,这种“次优”选择本无可厚非,然而现实却无情地告诉人们“我们有些力不从心”,“次优”方案确实已经近乎不能为社会甚或会计人也不能容忍与接受了。这种不可接受状态从根本上看,当然不是会计人“无能”所致,实则是“不完美和不完全市场机制”状态导致“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所致。诚然,会计人是否有责任?细细反思,会计人太过于追求“完美的理想的会计”,太过于想为社会承担更多的决策有用性责任了,追求现实不能允许、不能达到的“完美理想”只能是“天真”的空想,各种不切实际的未来价值数学模型也只能“画饼充饥”。这正是“似乎会计人员正通过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把公允价值纳入账册的方式提高决策有用性。”“人们通常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滥用直接导致了1929年的股灾,因此也加强了历史成本会计的地位。有趣的是,公允价值会计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仍是主要的财务报表。这是否意味着会计人员已经忘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训,还是因为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工具的改进,例如大型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和各种数学模型的使用,有助于避免早期公允价值被滥用的史实仍然还很难说。”“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William R.Scott,2003)   针对上述“折中”的“次优”选择方案,会计理论与实务界一直在相关性与可靠性“捆绑式”思想框架下努力寻求完美的方法。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对“或有事项”划分区间的做法,即以会计信息相关性程度的大小作为标准;又如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资产负债表日再以未来可收回金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再如应收款项初始入账以历史成本计量,后续计提坏账准备则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计提,资产负债表日的应收款项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量,由于应收款项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基于对未来的估计计量的,其“如实反映”的基础基本上丧失;等等。这种将历史成本计量与未来价值计量混合使用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前后各期所采用的计量属性不一致,事实上已经导致会计信息的“一致性”质量标准下降,进而从会计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联系起来观察并不是一种理想的会计选择,甚至最终会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产生不利影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