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ocVIP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在区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Ⅰ型和Ⅱ型并且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A型和B型这两个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田野调查》课题对于成都市10个县(区、市)、34个乡镇、102个村、1020个农户抽样调查所取得数据,对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短期内技能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长期内教育程度对劳动力转移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大;而区域自我吸收――这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都模式的要义。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自我吸收;成都模式      笔者在2005年承担了成都市社科院委托的《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田野调查》课题,从县(区、市)、乡镇、村、农户四个层面分层抽样,在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中选择10个县(区、市)为样本区域,从中选择34个样本乡镇,按随机方法在各样本???镇抽取3个村,得到102个样本村;再对102个样本村按随机方法各抽取10户家庭作为访谈对象,即最终得到1020个样本户。这样,共选择34个乡镇、102个村为样本点,1020个家庭为入户访谈对象,分别采用《样本点情况表》和《入户访谈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利用调查获得的数据使我们得以从总体上描述成都市这个超过1000万人口区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并分析其转移的方式和影响因素,以探求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      一、样本点农户基本情况      (一)农户人口基本情况?   1020户农村家庭中,每户平均人口3.896人,男性占50.7%,女性占49.3%;?其中,16―60岁的男性占男性总数73.64%,16―55岁的女性占女性总数69.93%;平均每户有2.7216个劳动力,各年龄段的男女劳动力比例见表1:      在所调查的农户中,平均每个劳动力的赡养系数为1.39,可见,现在成都农村的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为主,每个劳动力的负担有所减轻。   (二)农民家庭土地情况      表2数据表明,成都农村的人地关系相当紧张,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1亩,大大低于2004年全国平均1.41亩的人均耕地面积数。这种人地紧张关系,既构成传统农业小块土地经营的强烈动因,又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大压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率      为了与通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念衔接,又为了照顾调查对象的特点,便于分析,笔者区分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Ⅰ型和Ⅱ型。农民外出打工或自我经营年平均累计超过6个月的,笔者称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Ⅰ型”。农民外出打工或自我经营年平均累计超过6个月以及未超过6个月的,笔者称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Ⅱ型”。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Ⅰ型转移率为31%,农村劳动力转移Ⅱ型转移率为39%,各样本区、市、县转移率见表3。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长短分布   每年外出1个月的占2%,外出2个月的占5%,外出3个月的占3%,外出4个月的占4%,外出5个月的占2%,外出6个月的占8%,外出7个月的占1%,外出8个月的占5%,外出9个月的占4%,外出10个月的占10%,外出11个月的占8%,外出12个月的占47%。   总体来看,最近1年农村劳动力在外打工或自我经营累计超过6个月的超过80%,1年12个月都在外打工或自我经营的占转移总数的比重接近一半,说明成都市劳动力转移十分稳定。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分布   通常,人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简单假设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往往具体规定为向县城及以上城市转移,这对于一般表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似乎是可以的。但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事实上并不是如此非此即彼,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并未进入县城及以上城市却稳定地从事非农就业或经营。加之我们考察的成都地区由于特大型城市工业扩散效应以及发达的城郊型经济等特点,就无法用通常的劳动力转移地域内涵来概括我们的调查对象的转移情形。因此,笔者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A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B型这两个新概念。   “农村劳动力转移A型”,是指农村劳动力在本县内除县城以外所有乡镇范围内打工或从事非农经营。笔者认为该定义适合于表现城乡一体化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反映农村劳动力在本区域中心城市周围区域分散转移,实质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区域自我吸收。   “农村劳动力转移B型”,是指农村劳动力在本县城及本县以外所有区域范围内打工或从事非农经营。该定义与通常含义相吻合,主要反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转移。所有样本点中,农村劳动力转移A型占劳动力转移总数的比重为44%,农村劳动力转移B型的比重为56%。   所有样本点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分布状况为:乡内34%,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