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0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0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0张)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盛世繁华 农业 黄河筑堤图 推广的高产农作物 马铃薯 玉米 甘薯 花生 向日葵 清朝开荒执照 (2)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 措施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3)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4)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 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对清朝有何影响?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③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手工业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 繁华 盛世滋生图(局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创作了《盛世滋生图》,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又名《姑苏繁华图》 历史这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又一宏伟长卷。 商业的发展 条件 (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徽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商帮名称 组成人员 主要商业活动 特点 晋商 山西商人组成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 徽商 江南徽州府商人 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1.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概况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人口的增长 3.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2)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材料: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