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中性问题实证研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货币中性问题实证研究

中国货币中性问题的实证研究   货币中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争论的热点。本文在回顾了货币中性理论及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国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这18年间实际产出和货币供应量等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中国在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      货币中性问题涉及对货币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最基本作用的评价问题,也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经济中实际变量的变动。这一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派争论的焦点。   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存量的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所带来的仅仅是名义价格水平的变动,对一些实际变量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如果具体从经济变量指标来分析,就要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差异。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只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反之,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和实际产出发生变化,那么货币则是非中性的。      (一)理论回顾   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经济不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供给量对实际经济过程不发生实质性影响。古典经济学货币中性的观点应该是货币长期中性的观点。因为休谟认为,“在货币增加与物价上涨的中间阶段,货币的增加可以刺激工业”。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是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弗里德曼在剑桥现金余额公式的基础上,吸取了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构成其货币数量论。该理论认为,对实际货币需求是恒久性收入的函数,相对比较稳定。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制度,从而也是稳定的,那么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需求就是各自独立决定的。这样,名义货币需求就可以随时适应货币供给的变动而作充分调整。但是,由于价格的变动从短期来看不具有完全弹性,所以在短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会对实际产出有影响,而长期内货币只影响物价水平。   以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支柱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必须包括在它们的分析体系之内??但它们的解决方式不过是假定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或者另外设想出一种抽象的标准计量单位来代替。新古典经济学在理性预期、持续市场出清以及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的前提下,对货币中性的命题给予了证明。在理性预期假设下,货币供应量引起的变化被人们准确预期到,实际产出水平不会发生变化。新古典派的奠基者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常假定货币的价值不变,忽视了货币在一些经济理论原则中的作用。瓦尔拉斯在一般均衡中引入了货币,但货币并不是一个本身边际效用不变的单纯的计量单位,所以这个反复无常的“商品”使货币资本市场经常动荡不安。中性货币是运用标准商品这一计量单位必须具备的概念,瓦尔拉斯将货币资本市场纳入均衡体系,结果也是给他研究的经济体系的均衡与稳定增添了困难。   新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实际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包括不完全竞争、垄断、不对称信息等。因此,存在价格粘性,即价格不能迅速调整使市场完全出清。这样,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的需求冲击将会导致产出的实际效应。从长期来看,价格也表现为完全弹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导致价格变动,对产出没有实际影响。因此,货币至少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      (二)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Friedman&Schwartz(1963)通过对美国自1867年近百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发现货币存量的周期变动与实际国民收入或经济活动周期变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货币总是争相超前于产出。   Sims(1972)第一次在货币的实际效应争论中引入了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美国的数据明显表明货币是引起名义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货币的历史行为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国民生产总值。   Me Candies&Web(1995)通过对110个国家近30年的GDP增长率、平均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产出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没有相关性,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则是高度相关。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中性和非中性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形成了大量文献。   周锦林(2002)采用1994-2001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运用Granger&Sims因果检验法,分别建立货币供给和实际GDP的双变量VAR模型和包括利率在内的多变量VAR模型,得出1994年至今货币呈现出中性的特征。   陆军、舒元(2002)通过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Fisher与Seater的长期倒数的检验方法发现,中国在1978-2000期间产出是货币供应量的Granger原因;长期导数检验的结果也表明,在中国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曾令华(2000)通过对19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