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千篇一律”良方.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克服“千篇一律”良方

克服“千篇一律”的良方   摘 要:本文指出环境既是建筑创作的起点,又是其归属,建筑创作应以环境体察和场所感悟为基础进行立意构思,透过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融,相得益彰,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关键词:建筑 环境 共生 个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home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rchitectural concept should be formed through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and sense of site. Buildings should be in harmony with environmentand express its characters.   Keywords: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harmony, character   试看我们的建筑,真正有特色、有品味,带有原创性的确实不多。让人看了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看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我自己的“作品”亦是如此,究其原因,主客观都有。要想改进,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共同努力才能奏效。但环境意识和地区意识的觉醒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   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提出人类对于建筑学的认识在经历了使用建筑学、艺术建筑学、功能建筑学和空间建筑学之后,已发展到环境建筑学的阶段,主张把建筑创作纳入环境艺术创作的大系统。到如今,面对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并采取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种前景下,生态建筑应运而生,初露端倪,需要我们努力去学习和探索。但环境建筑学并不因此而失去其意义,相反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生态建筑学的初级阶段或组成部分。环境建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这里仅就建筑的形体空间与其所处环境共生共融的关系,以重庆大学的三个工程实例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期对改变“千篇一律”的状态有所帮助。   我在1990年所做的西藏彩电中心可以说是我对环境建筑学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该工程获得省级优秀设计一等奖。1991年我曾以此为题材发表了《环境建筑学实践初探》,有了以下初步体会:   ⒈在设计实践中,从宏观上要自觉地把建筑创作(包括单体和群体)纳入环境艺术的大系统,要站在创造城市环境整体美的高度找到恰如其分的时空坐标,实现城市环境的时空延续性,在为其增添美的因素的同时,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⒉从宏观上,努力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体与空间,这是建筑师最为根本的任务。它应当是建筑师按照其设计哲学,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包括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与其所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内到外从外到内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互作用反复推敲的结果。   ⒊从微观上要注重符合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室内环境,对于建筑的直接使用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其内部环境,因而创造令人愉悦、标准适宜的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物理环境乃至生态环境,建筑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任何建筑都是时代的建筑,地区的建筑。总是要落脚于某个特定的环境之中,受到这一环境定势的包容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建筑的形体、空间和风格,因而环境是建筑创作的起点,是源泉。反过来,建筑创作的成果又应表现为环境。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共生共融、和谐共处,在为其增添美的因素的同时,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又是建筑创作的终点,是归宿。只要我们认真地按照这一规律去做,那么您的建筑就是只能属于此时此地;而彼时彼地的作品则必然会是另一样子,因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地方特色也就在其中了,至于品味的高低则取决于建筑师及有关角色的学识和修养,是更深层次的创作。      重庆工商管理学院      1996年初,我突然接到通知,说重庆大学的领导邀我为他们做工商管理学院大楼的设计。我想这项工程早就进行过设计招标,时至今日尚未通过,可见棘手。调来中标单位最后一轮方案看,从总图到平面并无太大问题,只是缺少一点“学府建筑”的气息。几经琢磨,便画了一幅透视草图,交给具体设计人去凑平面,便到厦门出差去了。回来一打听,方案已经有关部门批准,心里暗自窃喜,自以为卸下了一包袱。春节刚过,重庆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著名学者杨秀苔先生请我吃饭,并领我参观了建地现场。到了那里,我不禁脸热心跳,自觉原来所拟的方案与环境要求相去甚远,深深地为自己的轻率自责和内疚。我体会杨院长是在为我补上“现场踏勘”这一课,深谢老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良苦用心。同时再次体会到对环境的体察和场所的感悟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步骤。   这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