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节 (第三节 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海洋环境生态学).pptVIP

第6章 节 (第三节 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海洋环境生态学).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6章 节 (第三节 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海洋环境生态学).ppt

1. 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2)其他海洋生物的过度利用 海龟 墨西哥海滩筑巢的雌棱皮龟:42,000只(1947年),5,000只(1968年),300多只(目前) 。 海洋无脊椎动物 在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大约有15种海绵动物因商业捕捞而遭到毁灭性灾难 珊瑚礁的各种美丽漂亮的珊瑚 腹足类软体动物(如法螺)被大量采捕作为观赏、古玩商品 2. 人类活动对海洋自然环境的破坏 (1)底层拖网对海床环境的破坏 造成海床自然条件发生变化,破坏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 破坏了其正常的底栖生态过程,包括碳固定、营养物质循环、碎屑分解作用和营养物质重新回到水层等生态功能。 2. 人类活动对海洋自然环境的破坏 (2)砍伐红树林和改造盐沼滩 我国历史上红树林面积达到25万公顷,至20世纪50年代剩5万公顷,2002年仅存1.5万公顷。 红树林被砍伐和生境被破坏后,其重要生态功能随之消失。 盐沼生态系统因人们围垦造田而被严重破坏,周边海岸失去沼泽带的保护造成海岸不断被侵蚀。 2. 人类活动对海洋自然环境的破坏 (3)珊瑚礁采挖 开采石灰质礁体做建筑材料 因海岸开发建设及港湾疏浚、开辟航道等造成的环境破坏 珊瑚礁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生境恶化 2. 人类活动对海洋自然环境的破坏 (4)海洋污染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海洋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在近岸内湾,污染物的大量积聚使环境大为恶化,很多生物群落遭到灭顶之灾。 2007年 2008年 2. 人类活动对海洋自然环境的破坏 (5)港工建设对生境的破坏 在海岸带围海填地、修堤筑坝、疏浚港湾和其他改变岸线结构的工程建设,都可能对沿岸潮间带和浅海生态系统构成巨大压力。 港工建设可能改变潮流方向,使水流不畅、流速减缓、悬浮物增加、透明度降低以及加速内湾淤积。 2. 人类活动对海洋自然环境的破坏 (5)港工建设对生境的破坏 港工建设往往将生境切割、阻断,种群遗传交流受阻。 在入海河流上建造水库将阻断溯河或降海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改变河口区原来的盐度,改变原有生物的生存条件。 在潮间带沙滩大量挖沙作为建筑材料,不仅直接破坏砂栖底栖生物群落,同时也增加了侵蚀岸线的强度。 3. 生物入侵的威胁 (1)生物入侵(exotics invasion) 生态入侵、生物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可能造成入侵地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 船舶压舱水生物入侵 3. 生物入侵的威胁 (1)生物入侵(exotics invasion) 海洋中无意引入 通过海上交通、运输的引入; 在不同海区间开通运河。 海洋中有意的外来种引入 有意识地引入新的养殖种类。如亚洲的桡足类出现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太平洋栉水母类侵入到黑海、加拿大、美国海域,亚洲的黑龙江河篮蛤(Potamocorbula amurensis)现已成为旧金山湾主要的底栖生物,青岛的中华绒螫蟹被法国商船带到西北欧,成为西北欧沿岸海域的优势种,海带原分布于北方的日本,现已南移成为中国亚热带海区的重要养殖种类。 3. 生物入侵的威胁 生物入侵的影响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对入侵地生物群落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有时是毁灭性的灾难(改变原有群落的结构、功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没有明显的影响(不会成为原有群落的优势种或关键种,生态位也不与其他物种重叠); 对入侵地生态系统有积极意义(如上述经深入研究后的海带南移养殖和其他一些用于生物防治目的的引种)。 3. 生物入侵的威胁 (2)生物入侵的生态学后果 生物入侵(包括盲目的和有意引入)对当地原有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造成极大威胁,导致群落结构变化、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病害频发甚至导致原有生态系统崩溃的严重后果。 3. 生物入侵的威胁 (2)生物入侵的生态学后果 群落结构变化 压倒当地群落中的原有种类成为优势种 病害频发 外来种在迁移过程中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 3. 生物入侵的威胁 (2)生物入侵的生态学后果 生物多样性下降 当外来种与当地种发生杂交时,当地种原先具有的独特基因型可能消失,从而或降低其种质质量,或使物种分类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水产增养殖过程中的累代繁殖、增殖放流以及遗传工程物种的引入导致野生种的种质质量下降。 3. 生物入侵的威胁 (2)生物入侵的生态学后果 生境退化 入侵种迅速蔓延,原有生境退化或遭到严重破坏,必定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特别是关键生境的破坏,后果更为严重。 原有生态系统崩溃 原有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和稳定性被打破,导致群落的逆向演替,生态系统崩溃。 3. 生物入侵的威胁 生物入侵实例——大米草事件 福建省部分沿岸于1983年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原先设想作为海滩护堤植被和牧草植物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