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滑过现象”.docVIP

再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滑过现象”.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滑过现象”

再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滑过现象”   路政建设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道路并非越直越好,适当增加转弯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因为,笔直的道路会造成车速太快,“一滑而过”的效应不仅易于造成路边“景点”的流失,而且容易削弱司机的注意力和操作能动性,使司机滋生惰性心理。数学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将教学任务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费多少心力,即可一蹴而就;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程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这就容易使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这个现象称之为教学上的“滑过现象”。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滑过现象”曾经引起了数学界同行的关注,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时时出现。并且隐藏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之下。教师倾力创设的数??探究活动情境,往往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启迪功能,而是在不经意间“一滑而过”。      一、课堂上的滑过现象      案例:当x选取何值时,分式x-2/2x-3(1)有意义;(2)无意义;(3)值为0;(4)选一个你喜欢的x值,求分式的值。   教师将课本中的例题增加了第(4)问,使其成为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创新创设了条件,学生在解决此问题时,课堂异常活跃,发言踊跃,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老师表现得不够从容,仅仅说了这么一句:只要x不等于3/2即可,匆匆将这一环节带过,在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整数。分数,但没有出现负数,及0,与小学数学比较初中数学引入负数,学生的回答仍然局限在正数范围是思维上的一种定势,数字O很可能就是学生的盲区。而最后总结的一般性的规律并没有给学生回味,也没能与问题(1)相联系。究其原因:1、课程进程太快,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2、对本题的意图把握得不够清晰,滑过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二、数学教学中出现“滑过现象”原因      1、没能很好的进行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老师不要自问自答,要给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暴露学生的问题,点燃思维的火花,不要将学生体验犯错误的机会滑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即主体对客体的行动。因此,在知识的授受过程中,唯有学生积极地作为主体去活动。才可以取得好效果的。      2、课堂中过于追求“圆满”   不少老师将课堂设计的面面俱到,尽可能追求十全十美,从课堂引入到学生探索、例题讲解再到学生练习,一气呵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出现与设想不完全相符的“奇思怪想”时老师往往一语带过,回到正轨上来,这样不仅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滑而过,而且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3、对基础概念,基本技能不够重视   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非常严谨的形式化的语言,不少老师在授课中淡化了概念,弱化了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苏科版教材中这样描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像x2=2,-2x2+19x=24,x2-x=0这样,只含有―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淡化此概念,不挖掘概念的含义,就会造成概念理解上的“滑过现象”,会将x2-3x+4=x2,1/x2-3=0误以为是一元二次方程。再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的定理如果不加以证明,而仅带之以剪刀的剪拼就能得到结果,数学课就失去了灵魂,有时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并深刻理解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4、对问题的设计不够合理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已有的知识准备,问题起点过低或难度过高,都会造成事实上的“滑过现象”,比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课中,出示了这样一条题目: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6cm,(1)求高AD的长;(2)s△ABC,学生很自然地利用勾股定理求AD,再算面积,没有丝毫障碍,我认为完全可以去掉第一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必然可以得到:为了求面积要先作高,然后用勾股定理求高。有时候对问题的外延估计不足,时间预留不足,也会对一题多解或奇思妙解一滑而过。      三、如何防止“滑过现象”?      要想有效地防止“滑过”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就必须追求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观念,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观念上扎下一种“防滑”的意识。      1、更新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路子;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双基教育。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解一元二次方程,对吗?那么,现在老师这儿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我随便拿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我不用具体地去解它,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