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刍议.docVIP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刍议.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刍议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刍议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早在中国的古代就有研究,而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培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217-02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而时下,大学生们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是“郁闷”、“无奈”、“空虚”等,更有甚者因想不开而自杀。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现。《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接受生活、乐于工作;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等 [2]。当然,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在把握标准的情况下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三是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早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有了粗浅的认识。《黄帝内经》一书中写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即是说,一个人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便容易导致身体上的损坏,出现“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恐伤肾、惊伤胆”的消极结果 [3]。可见,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就反映出心理健康的思想,揭示出心理活动与生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有较健全的意志,有较稳定的情绪,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人格完整统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现状有较客观的认识,适应良好。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第一,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吃穿住行与高中时代、家庭生活截然不同,使生活秩序紊乱,因而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第二,由于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对专业的兴趣的浓厚、等级证书的考试等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业受挫、丧失自信,进而产生焦虑、烦躁、自卑、精神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不良心理反应,因而造成心理上的疾病。第三,由于学生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和主观努力不同,导致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相悖。而在与人交往中,有些同学只喜欢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交往,或要求别人顺应自己的标准,常以自己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在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常常带着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以至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有些学生因为不善言辞、性格不合群,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第四,由于昔日“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而产生失落感。再者,随着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但心理的不成熟及所接受性教育的贫乏,使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时经常产生情感困扰,少部分同学可能精神崩溃引发极端走上绝路。第五,由于就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压力大,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这些都会使得面对人生转折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消极行为,甚至引起认知偏差,造成许多不良后果。   从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杭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至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据相关资料表明:从整体水平看,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在三成左右,而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一成左右 [1]。心理不健康严重地导致学生身心的不和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三、大学生心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