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
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例析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明确常见文言虚词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考查能力等级层次为B。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3套试题专门设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相对稳定,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设题方式主要采用比较式,即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其中每组有一个句子选自教材,以降低考试难度,而且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迁移、突出实践运用,体现学以致用。但北京卷和广东卷所考虚词的例句全部来自高考文言文选段,没有选教材中的例句;四川卷、北京卷和上海卷是实词和虚词混合考查;福建卷、新课标卷和江苏卷则以翻译题型考查重点虚词“以”、“于”和“之”。与2011年相比较,今年虚词“以”考查次数仍居榜首,多达12处,其次是“为”考查了7处,“之”“其”“而”考查了5处,“于”考查了4处,“所”“且”“则”“乎”“与”“者”考查了1至2处,北京卷考查的虚词“然”超出了《考试说明》的范围。而“何”“乃”“若”“焉”“也”“因”六个虚词没有设题考查。为了帮助大家系统有效地做好高考文言虚词的备考复习,现将2012年高考所涉及的13个文言虚词逐一解析如下,以供参考。时间仓促,难免纰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以
例1:遂发愤以卒 木欣欣以向荣 (安徽卷)
例2: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樊哙侧其盾以撞 (江西卷)
例3: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山东卷)
例4:何以为报 妻卧草中以号 (北京卷)
例5:澍毅然以身任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广东卷)
例6: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湖南卷)
例7: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 使工以药淬之 (天津卷)
例8: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但以刘日薄西山 (四川卷)
例9: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浙江卷)
例10: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福建卷)
例1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新课标卷)
例12: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江苏卷)
【解析】例1中两个“以”字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可译为而或省略不译。例2 中的“以”均为连词,前者表目的,意为“来”;后者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略不译。例3中“以”,前者为介词,“以……为”意为“让……担任”;后者为连词,表原因,意为“因为”。例4中的“以”前者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或不译。例5中的“以”,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后者是介词,意为“把”。例6中的“以”均为介词,意为“用”“拿”。例7中的“以”前者是连词,表目的,意为“用来”;后者是介词,意为“用”“拿”。例8中“以”均为连词,表原因,意为“因为”。例9中“以”是连词,表因果,意为“因为”。例10中“以”是连词,表目的,意为“来”“用来”。全句翻译为:天地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例11中“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全句翻译为: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来谋求国内安定太平。例12中“以”是介词,意为“把”。全句翻译为:(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礼遇他,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为
例1:既为方伯所知 秦王为赵王击缶 (安徽卷)
例2:卒不为宗亲求位 为击破沛公军 (山东卷)
例3:恐为他人得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北京卷)
例4:遗善为闾里传 为仲卿母所遣 (湖南卷)
例5: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四川卷)
例6: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上海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