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讲 万有引力及天体运动~6.tmp
物理学史链接…………背背就能捞分 (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天体运动的开普勒三大定律。 (2)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经过研究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3)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4)、重力与高度的关系 在同一纬度,同一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越大,其重力越小。 四、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答案:A、C、D AB 课堂探究 B 解析指导 考点定位 天体质量的计算 表面附近→轨道半径=星球半径 卫星绕行星运动: 在行星表面的物体: 课堂探究 答案:A、C、D AB 课堂探究 B 解析指导 考点定位 天体质量的计算 表面附近→轨道半径=星球半径 卫星绕行星运动: 在行星表面的物体: 课堂探究 2.双星系统模型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CD * * 讲开普勒三定律之前可简单介绍第谷的工作. * 教师应对此定律稍加解释,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 尽在中国教育出版网 *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 尽在中国教育出版网 *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 尽在中国教育出版网 * 我要成功 亮剑高考 天体运动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在最初研究他的导师家第谷(1546-1601)所记录的数据时,也是以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思考问题的,但是所得结果却与第谷的观测数据至少有8分的角度误差。当时公认的第谷的观测误差不超过2分,开普勒想,这不容忽视的8分也许是因为人们认为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造成的。至此,人们长期以来视为真理的观念——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第一次受到了怀疑。后来开普勒又仔细研究了第谷的观测资料,经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终于发现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开普勒三大定律。 一、开普勒三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 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R F F 地球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F F 离太阳近时速度快,离太阳远时速度慢. L1V1=L2V2 L2 V2 R F F 地球 比值k是与行星无关而只与太阳有关的恒量.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三、行星运动的一般处理方法 1、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卫星,只不过此时比值 k 是由行星质量所决定的另一恒量. 2、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中学阶段可按匀速圆周运动处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十分接近圆,可认为太阳处在圆心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表达式为 R 3/ T2 =k 例.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是1:2,则它们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之比为 。 (3)适用条件 ①公式适用于_______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 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②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r是_______的距离. 正比 反比 质点 两球心间 R M G θ m ω r F 向 F引 三、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物体受地球的引力: 方向:指向地心。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 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方向:垂直水平面向下 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 可以分解成物体所受的重力和随地球自转 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实质是物体所受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 ω ω F引 F引 讨论 2、随纬度的升高,向心力减小,则重力将增大 (3)、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地球表面的物体 F引≈mg R h [答案] C * * 讲开普勒三定律之前可简单介绍第谷的工作. * 教师应对此定律稍加解释,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 尽在中国教育出版网 *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 尽在中国教育出版网 *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 尽在中国教育出版网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