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9.3第十一章 新时期小 说2
第十一章新时期小说 汪曾祺的小说 1980年代重涉文坛后进入了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鸡鸭名家》、《受戒》、《大淖记事》、《异秉》、《岁寒三友》等。 总体创作倾向:“追求的是和谐,希望容奇崛于平淡”。 主要从其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故乡的民风习俗中发掘素材。 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全气足”。 艺术地表现美,再现健康的人性,是汪曾祺创作的审美追求。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也是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创作主体心智的艺术化体现。 “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 《大淖记事》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本质的重要性,而且也体现出作者对民间文化和道德意识所持的审美立场。 对民族传统美德由衷地欣赏和赞颂,是汪曾祺艺术审美心理和文化素质使然。 《岁寒三友》:画师靳彝甫,开绒线铺的王瘦吾与做爆竹的陶虎臣。 《鉴赏家》:叶三不的艺术鉴赏力与人品。 作者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带有扶危济困、重义轻利、清逸淡泊、善良古朴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态。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1、汪曾祺喜欢刻画不同于一般常人而禀赋特异的形象,由此形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类型各异的“异秉”人物系列。 体现出一种富有雅趣的审美姿态和广博的杂学知识。 《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陆长庚等; 2、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 地方风俗多靠人物来体现。风俗即人。 3、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 主人公都具有善的本性,浸染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4、小说散文化。 A、重氛围描写:消除了一般小说中的“戏剧化”设计,显示出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 B、轻情节结构:小说的结构大都散漫随便,貌似随笔,无拘无束,随物赋形,姿态横生。 C、散文化的语言:他的叙述语言简洁干净,文白相间,雅俗互现。 冯骥才的小说 《铺花的歧路》《啊!》《临街的窗》《雕花烟斗》 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他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完成了宏篇巨制《一百个人的十年》 “津味儿”市井风俗小说 :《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 他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思,与展示淳厚的天津地域文化极好地融合在一起。 一方面借辫子和小脚来影射和象征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负面因素,挖掘深隐其中的民族顽根性,赋予作品文化社会学的认识价值; 另一方面又用传神的天津方言口语来写市井风俗,体现地域民俗文化的丰厚,使创作的意义超越了纯粹的地域文化小说的限定。 《神鞭》采用了通俗和武侠小说的形式,兼收并蓄,不拘一格。 《三寸金莲》:“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 戈香莲的痛苦与自虐之路。 传奇性是冯骥才市井风俗小说的主要特征。 “可是编故事不编道理,故事是假的,道理是真的”。“杂学是生活,也是知识。杂学必须宽广与地道 ”。 大量民俗学知识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浓墨重彩地展示出一幅幅天津卫市井风情民俗画卷。 在语言上,吸收了说书的长处,以天津的方言俚语来写作,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话语形态。 邓友梅的小说 侧重于对传统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态的艺术把握和表现上。 借助于纯正的北京方言来叙写老北京人的性格、人生,再现世代习传下来的民俗风情和市井文化景观。 体现在他对人物活动的文化环境选择上,也体现在他对小说人物的设置上。 这些人大都生活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所从事的行当往往与民族或民间传统文化密切相连,无不体现着悠久的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那五》:在审美取向上主要立足于人,来形象地展示历史和文化的韧性在个体生命中的衍化和承传。 《烟壶》:主要以凝聚着民族精湛工艺的烟壶做为叙事线索,牵连起相关的人物命运。 “渗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心理特征、审美习尚、技艺水平和时代风貌 ”。 他关注的重心不是世俗的生存层面,而是对流落于市井生活中传统文化形态,作玩古赏旧式的审美观照。 陆文夫的小说 审美观照视角主要集中于当代的市井社会,小说中的地域背景明确限定在江南古城苏州:“姑苏味”。 《特别法庭》、《小贩世家》、《美食家》、《井》等。 “小巷人物志”是陆文夫努力构建的独具个人特点的艺术天地。 1950年代的《小巷深处》,到60年代的《二遇周泰》《葛师傅》《介绍》、《牌坊的故事》,80年代的系列作品几乎都以此为题。 小巷人物的独特性,并不在于人物的身份地位,更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学审美价值。 《小贩世家》:朱源达;《小巷深处》:徐文霞;《美食家》:朱自冶;《围墙》:马而立;《毕业了》:李曼丽;《清高》:汪百龄;《井》:朱世一 放到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审视其命运,在跨度数十年的时间流程中考察社会变动对人的冲击和影响。 “小巷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