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了邵阳家乡.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回到了邵阳家乡

我回到了邵阳家乡 王征国 若被人骂“数典忘祖”,肯定为奇耻大辱。妄称中国人缺乏信仰,则忽视了中国人普遍信仰祖宗,这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不矛盾。我家神龛横联便是“祖宗崇拜”四个大字,与黎民百姓没什么区别;但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老祖宗”,这便是我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之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亦如此,没什么可大惊小怪。当我调回到邵阳地(市)委党校工作,追忆与邵阳亲吻的最初感受,那山川秀丽那人杰地灵,都留下了为老祖宗争光的志气;追忆我行走于武冈故乡之后,那风俗习惯那人间亲情,都贯穿着传承老祖宗的印记。如果读者看过我写的如下文字,能得出中国人信仰老祖宗的结论,那我这部分内容就真的算没有白写。 1. 我爱邵阳没商量 现实生活充满着矛盾。我这辈古稀之年,在回忆往事时,心态也处在矛盾状态。回忆邵阳初期工作经历时,我最先选择的题目是:邵阳让我爱你不容易;现在的题目是:我爱邵阳没商量。反差竟如此之大!因为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有过五关斩六将之胜,也有走麦城之败嘛,我在邵阳地委党校工作那五年,就是这种喜悲参半相矛盾的感觉。 邵阳是我可爱的家乡,我五岁半就离开了那个生养之地,随父母去了北大荒。从1957年到1981年,掐指一数24个年头了,我时时刻刻都想着回到家乡。女儿诞生时取名谐音“回湘”、儿子诞生时取名谐音“回阳”,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81年农历正月初五,我迫不及待地在龙镇火车站踏上了南下的列车,经哈尔滨到北京转车,当列车行至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时,看着窗外郁郁葱葱的一大片树林,细雨慢慢地滴着,敲打着那迷人的枝叶和绿草,心绪逐浪起伏、难以平静……它与东北的荒凉、河北的冬麦等景色截然不同……我情不自禁地蹦出了一句话:“我——王征国终于回来了!” 正月初九,我顺利抵达邵阳火车站。从站台行至出口后,再回望那“邵阳站”几个红漆喷制的大字,心中幡然动情,眼睛滿含了泪花……邵阳地委党校派了一台解放牌卡车来接我,当把随身行李放到车厢里、跨进驾驶室后,便和司机封力航先生攀谈起来。啊,他热情健谈、快言快语,把我所问的内容简练地解答得一清二楚,不愧是当过解放军司机班班长的老同志。 校务委员、政工科长陶柏荣和我一见面,第一句话竟然说:“呵,没想到啊,你这么年轻!”他为了调我回邵阳,与我保持了两年通信,从我所提供的登吴八老岛经历和发表在《黑河教育》那篇论文,一直以为我起码40多岁了,没想到我当时只有29岁。我到地区人事局换调令时那位人事干部,边撕着工作介绍信边问着我:“凭啥关系调过来的呀?”我答道“八分钱邮票”。当时无论邵阳师范专科学校还是邵阳地委党校,都给黑河地区教育局发过商调函,并与我个人保持着通信联系,欢迎我早点回到家乡工作。无疑,陶柏荣老同志写的那些信,更诚恳更能够打动我心,他是47军副团长出身的老干部,在我人生道路上非常给力地提供帮助,我会永远地铭记着他! 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邓集珍副校长把我介绍给大家,热情的鼓掌声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畔。接着他发表讲话,武冈方言、滔滔不绝,没想到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正宗武冈人,竟一句话也听不懂。难怪,少小离家壮年回,乡音己改听不懂啊!这使我想起那个“文化阈限值”概念,说的是当你到了国外,完全不同的语言环境,难以交流,迫使自己进入哑语状态……我刚回到邵阳时的感觉就是这样,就像到了国外一样……这种状态持续了三个月之久。 在理教科欢迎会上,刘昆璋科长隆重地向同事们介绍我。他是湖北大学法律系老大学生,毕业后留校当过多年助教,“文化大革命”期间调回邵阳工作,他普通话说的好,很容易交流。我被安排在哲学组,组长吴根堂也是老大学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乡音仍存、但讲普通话,好懂也很好交谈。郭高楼、袁仁达都是老大学生,浓重的方言难以听懂,好在教学对象都是本地区各县领导干部,并不影响教学。黄天锡、陈锡良、刘国胜等教学骨干,普通话说的都比较溜,和我一样都是工农兵学员,年轻干练、风华正茂。刚进地委党校那个把月,科里同事都请我到他家里吃饭,尝尽了家乡青蒜苗炒腊肉、炖猪血丸子、红辣椒炖鱼、清蒸鸡、米粉蒸肉、青辣椒炒猪肉……最神奇的是在吳根堂老师家里,还吃上了放辣椒馅的饺子,这种改良东北饺子,很适合湖南人口胃——好吃! 刚到邵阳地委党校时,给我单间办公室放了张床,工作休息两不误、既方便又舒服。到吃饭点就去小食堂,袁仁达夫人掌勺,两荤菜各要半份就已足够,加上素菜高汤,感觉价廉、饭菜可口,当然忘不了袁嫂对我那份特殊照顾;工作时拼命读原著看资料,准备讲稿和讲课提纲;晚间和星期天从不打牌看电视,从图书室借来的小说名著摆满了床头,一本又一本地读……那是我前半生中读小说最多的时光。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儿,一是午休长达三个小时,睡不着只有看小说打发时间;二是家属住房就在校内,每天洗澡和到食堂打饭菜都方便。我当时发出感叹:咱们东北佬可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