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遗传学课件第十章 节 基因突变.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遗 传 学》;第十章 基因突变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基因突变通常独立发生,即某一基因位点的某一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不影响其它等位基因。 性细胞中如果发生显性突变,它可在后代中立即表现出来;如果是隐性突变或下位性突变,要到第二代突变基因处于纯合状态时才能表现出来。 体细胞中如果发生显性突变,当代就会表现出来,同原来性状并存,形成嵌合体。; 二、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一) 重演性和可逆性 重演性:同一突变可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多次发生;同一 突变在同种生物不同群体内的突变频率也很接近。 可逆性: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而隐性基因a又 可以突变为显性基因A。前者称为正突变,后者称为 反突变或回复突变。一般正突变率高于反突变率。;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是相对的。例如,高秆作物群体中出现的矮秆突变体,因受光不足、发育不良,表现为有害性;但在多风或高肥地区,矮秆植株抗倒伏,反而变为有利。另外,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对人类需要与生物本身有时是不一致的。如谷类作物的落粒性;作物的雄性不育等。 (四)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第二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突变性状的表现因作物繁殖方式或授粉方式不同而有别。 体细胞如果发生显性突变,当代个体就以嵌合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要从中选出纯合体,还须通过有性繁殖自交两代;如果发生隐性突变,须通过有性繁殖自交一代才能表现。异花授粉植物如果发生隐性突变,它会在群体中长期保持异质结合而不表现,只有进行人工自交或互交,才可能出现纯合突变体。;二、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 有些突变效应表现明显,容易识别,称为大突变。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突变一般属于大突变。 有些突变效应表现微小,较难察觉,称为微突变。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突变大都属于微突变。 尽管微突变中每个基因的遗传效应比较微小,但类似的多基因具有累加效应,可以积量变为质变,表现出显著作用。;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一、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 (一) 突变发生的鉴定 变异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例如高秆群体内出现矮秆个体,鉴定时需把变异体同原始亲本一起,在同一条件下种植比较。如果变异体表现为高秆,即为不遗传的变异;如果仍然表现为矮秆,即为是可遗传的变异。;(二)显、隐性鉴定 可用杂交试验鉴定突变的显隐性。让突变体矮秆植株与原始亲本杂交,如果F1表现高秆,F2既有高秆又有矮秆,则矮秆突变是隐性突变;如果F1表现矮秆,F2既有矮秆又有高秆,则矮秆突变是显性突变。;(三)突变率的测定 ;常用测定方法:M2出现的突变体数占观察总个体数的比例。 利用花粉直感现象测定突变率:为了测定玉米籽粒由非甜粒变为甜粒(Su→su)的突变率,可用甜粒(susu)作母本,用诱变处理的非甜粒(SuSu)花粉杂交。假定2万个杂交当代籽粒中出现了2粒甜粒玉米,说明2万粒父本花粉中的2粒,其基因已由Su突变为su,即基因Su的突变率为1/10000。;二、生化突变的鉴定 (一)红色面包霉的生化突变型 红色面包霉中,突变型a不能合成精氨酸;突变型c能够利用瓜氨酸合成精氨酸;突变型o能够利用鸟氨酸先合成瓜氨酸,再合成精氨酸。根据对上述突变型的测定与分析,可以推测精氨酸的合成步骤与基因的关系大致为: 鸟氨酸 瓜氨酸 精氨酸 → 蛋白质 ; (二)红色面包霉生化突变的鉴定方法 诱发突变:以X射线或紫外线照射纯型的分生孢子。 鉴定突变:让诱变过的分生孢子与其野生型交配,产生分离的子囊孢子,先放在完全培养基里生长,然后取出一部分分别培养在不同的基本培养基里,观察能否正常生长来鉴定突变发生及种类。;三、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 人类基因突变的检出比较复杂,而且不易鉴定,主要靠家系分析和出生调查。常染色体上隐性突变难以检出,因为隐性性状的出现,往往是两个杂合体婚配、而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如果发现某人出现显性突变性状,而其父母正常,则是一个新突变。;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基因突变方式: 碱基替换和倒位;碱基缺失或插入引起移码。;二、突变的修复 生物对外界的诱变作用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并能对诱发的DNA改变进行修复,因而遗传物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 DNA的防护机制 1.密码简并性:如CUA→UUA,仍然译成亮氨酸。此外,许多具有类似性质的氨基酸常有类似的密码子,即使发生氨基酸替换,而蛋白质变化不大。;2.回复突变:可使突变型恢复成野生型,尽管回复突变率很低。 3.抑制 基因间抑制:如tRNA基因发生突变,使原来的无义突变、误义突变或移码突变恢复成野生型。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