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第二、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重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相关的体验,从内心感受中体会道理,而不是只记忆一些死的知识点;(2)要重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去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引导学生反复尝试,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3)重合作,课堂上的合作体现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补上;(4)重方法和运用,书上的许多理论知识,它们只是学习的载体,教学的目的应落实在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上。
新课程要求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理念来评价课堂。
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①首先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所以要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始,解决为什么的问题。②(进行任务分析--学习者)。其次,要对学生与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制定教学目标--目标)
③第三、接下来要选择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选定教学方法--策略).④第四、最后要以目标为准则对教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并根据教学效果,审视教学设计的方案,对教学设计模式的所有步骤重新检验。(开展教学评价--评价)
四、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环节
1、进行任务分析;①了解行为的主体(分析学生) ②注重教材内容的分析。
2、编订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 ②能力目标 ③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①案例教学法 ②活动教学法 ③讨论教学法
④探究教学法等
4、设计教学过程 :①教学准备:1)师: 2)生: ②导入新课 ③叙述讲解 ④新课小结
⑤布置作业 ⑥板书设计等
5、开展教学评价:①教学反思(自主性教学评价) ②学生学习评价
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来讲,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①在教学目标上首先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②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③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方法选择的基本参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并且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④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教案中几个重点内容的设计。
(一)、了解行为的主体(分析学生)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了解学生,分析学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⑴了解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日常观察,谈话,课堂上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通过学生了解,通过家长或其他教师了解等。
⑵了解的内容有: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②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基础;③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和意见;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精力。
⑶分析学习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生分析):①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经济特征 。②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A.学生是否已具备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和技能. B.学生是否已具有学习新知识/ 技能的基础知识
【案例】1:以《认清基本国情》为例进行学生分析:十五六岁的初三学生,平时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所以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2: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例进行学生分析: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学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人教版七上整式的加减:第5课时:.doc
- 《土壤调查与制图》总复习.ppt
- 考研作文必背[精].doc
- 数据库上机-实验3.doc
- 软件规模估计-功能点法.ppt
- 春季养生dfdf.ppt
- 图像处理matlab源程序.docx
- 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习题精讲.doc
- 工程制图03第二章 直线.ppt
- arm 驱动网卡 ethernet-v1.0教程.pdf
- 师缘主题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基于偏好MOEA_D算法的气发动机多目标优化标定研究.pdf
- 师范技能课件比赛一等奖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师范生初中美术说课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师范技能课件图片素材库最新完整版本.pptx
- Unit 2 Making a Difference Understanding ideas 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 教学设计-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册.docx
- 师范生技能大赛PPT课件语文最新完整版本.pptx
- 基于扭矩的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策略研究.pdf
- 1.2.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教学设计)高二数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
- 师范文化课件最新完整版本.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