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弱势民族困惑与思索.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弱势民族困惑与思索

弱势民族困惑与思索   摘 要: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个倍受欺凌的黑人女孩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通过对该小说深刻内涵的研究,本文从其象征意义出发,分析“最蓝的眼睛”所揭示的白人主流文化强势影响下扭曲的黑人心灵这一主题,同时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只有美国黑人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主题 弱势民族      一、引言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她曾获得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认为她的作品展现了“美国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面”。莫里森的作品细腻地描写了黑人在这个种族歧视社会里所承受的心理折磨。《最蓝的眼睛》(1970)是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正是这部作品确立了莫里森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此后,她继续探索黑人生活,尤其是黑人妇女的遭遇,创作了反映黑人反抗精神的小说《秀拉》(Sula)(1973),成名作《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宠儿》(Beloved)(1987),进入90年代后,她还发表了长篇小说《爵士乐》(Jazz)(1992)和《乐园》(The Paradise)(1998)。她的作品揭示了在美国种族压迫的大背景下,白人文明与黑人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黑人获得自由人格的出路。莫里森在作品中利用黑人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来渲染气氛,又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环境和人物笼罩了一层诡谲的神秘色彩,把今天的现实描绘成“现代神话”,而且她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人物的对话写得生动传神。正是这些写作特点,使莫里森成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和领袖人物。   二、“蓝眼睛”的诱惑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皮肤黝黑、相貌难看而受到周围人,包括家人的厌恶,生活压抑,于是她极度渴望一双最蓝的眼睛。然而,在一个白人文化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黑人女孩对美好人生的幻想最终被丑陋的现实击得粉碎。她不仅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遭人唾弃,堕入更加痛苦的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完全沉浸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   作为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在思想深度上相对于《秀拉》和《宠儿》来说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之前著名的黑人文学代表《汤姆叔叔的小屋》等来说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作品摆脱了传统黑人小说的一味控诉模式,不再浓墨重彩地强调黑人现实生活的悲惨,而是开始从另一个更为深沉的角度,从精神层面来思考黑人本身对此因承担的责任和在身体平等自由之后如何实现自我灵魂的救赎。这种心灵层面的反歧视关怀是此前的黑人文学所未涉及的。   黑人文学是对种族歧视制度的一种反思和抗争。随着现实社会种族制度的变革,包括废奴运动的蓬勃兴起和黑人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黑人文学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过程,从最初的对肉体暴力的反抗和对现实权利的渴望到后来的追求在精神上的平等。肉体暴力最终会结束,但那种长时间所积累起来的白人对黑人从骨子里的歧视是很难移除的,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黑人自身在经历了如此长期歧视后已经不知道该拿什么去树立自信,也就是说虽然法律已经宣布他们自由,但他们已经难以摆脱枷锁。法律无力宣布他们的灵魂也从此自由平等了。他们必须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来帮助他们找对自我价值的尊严和自豪感。   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所探讨的正是黑人在面对整个白人社会的歧视时到底该拿什么去反抗。作者在小说中使用了很多视角来描述佩克拉这个黑人小女孩的精神状态的发展,很“残忍”地让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又丑又黑的人小女孩去面对整个白人世界的“审美观”,然后记录了因此所碰撞出的一系列冲突对佩克拉的冲击和伤害。   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是个非常单纯的小女孩,她追求幸福的生活,喜欢秀兰?邓波。但现实的苦难使她感到困惑,学校里老师有意无意地忽略她,同学欺负她。在家里,母亲完全不管她,哥哥对她也无多少兄妹之情,完全不在意她的父亲对她第一次的关注带来的却是一次卑鄙的性侵犯。对于这一切佩克拉没有半点愤怒或者控诉,她单纯的心灵把她所受到的一切不幸归结为她自己的丑陋,她觉得自己她太丑了,甚至丑得不应该拥有幸福。而这种丑陋的根源在于她没有一双“蓝色的眼睛”。   最后,这种强烈的情绪让佩克拉疯了,她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蓝眼睛。精神分裂之后小女孩开始跟自己对话:   “也许我的眼睛应该更蓝一点。   更蓝一些有什么用?   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总有用处。更蓝一点给你看。   我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