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震后心理应激与应对策略.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震后心理应激与应对策略

地震后心理应激与应对策略    摘 要:汶川地震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论述了心理应激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地震后主动应对心理应激反应的五种策略。   关键词:心理应激;应对;策略;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截止2008年7月21日,已造成69 197人死亡,18 379人失踪,374 176人受伤,“三孤人员”(孤儿、孤残、孤老)1万余人,受灾人口达4千余万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地震发生时,人们随即就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有利有弊。一方面,适度的应激对于调动机体潜能,应对突然的变化以保持生命的存在有利;另一方面如果应激反应长时间高强度地存在,必然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我国是地震、水灾、台风、矿难等灾难的高发地区,但目前对灾难后的心理应激理论和应对策略研究却很少。无论是心理学工作者还是灾难受害者,了解灾后心理应激的相关理论和掌握主动应对心理应激反应的策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应激和心理应激      应激的概念由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Sylye)于1936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拉扎勒斯(R.S.Lazarus)1968年提出了心理应激的概念,认为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刺激、威胁和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反应的过程。临床心理学中应激的研究重点是心理应激。      二、地震后受害者的心理应激反应      (一)地震后受害者的认知反应。地震是强烈的应激源,所引起的应激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会产生不良影响。地震后受害者的不良认知主要有感觉过敏或歪曲、非理性思维、自知力下降。感觉过敏或歪曲表现为总觉得周围物体在摇晃、难以入睡、夜惊、易激惹等。非理性思维是不良认知的核心,正确识别个体的非理性思维特征对于咨询和治疗十分重要。地震后个体的非理性思维往往有两种特征,一是过分概括化???“我太没用,连××都没救出来”“一切都是我的错”“××一无使处,这么大的灾难都没预测到”“××救灾一点也没做好”;二是“糟糕透顶”“什么都毁坏了,没有前途了”“再也活不下去了”等。   (二)地震后个体的负面情绪情感。地震后个体的负面情绪情感一般有四种:愧疚感(如果我做了××,××就会活下来),无助感(谁也不来帮助我),绝望感(即使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改变),不信任感(不相信他人,也不相信自己)。这些负面情感可能会和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同时存在。   (三)地震后个体的行为反应。地震后个体的行为反应有“战”或“逃”两种类型。“战”表现为接近地震现场,分析现实,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逃”表现为远离、回避现实的防御。此外也有非“战”非“逃”的退缩性反应,表现为顺从、依赖等。   (四)防御反应。地震后个体可能会无意识地借助于自我的防御机制对环境的挑战,对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地震后常见的防御反应有:压抑――地震带来的痛苦被不自觉地主动遗忘和抑制;否认――有意无意地拒绝承认亲人离去、财产损失;退行――放弃已学会的成熟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以幼稚的方式来应对灾难;转化――将精神痛苦无意识地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等。根据心理动力学观点,个体形成的某些防御机制、未形成防御机制、或防御不当都有可能导致神经症。      三、地震后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      (一)自我放松。地震可能会引起焦虑、恐怖、抑   郁、强迫等神经症。焦虑是其中的共同要素,降低焦虑水平可以减轻神经症状。根据行为主义基本原理,焦虑的消退依赖于与它相对抗或与它交互抑制的反应(如放松)的出现,这种反应可以削弱在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之间的联系强度。富永良喜提出三种方法让地震受害者进行自我放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一种是休息式放松。地震受害者在安全的地方让身心充分地休息,如果能好好地睡一觉则更好。第二种是想象呼吸法。采用腹式呼吸,吸气的时候紧张,呼气的时候放松。放松时慢慢、长长的吐气,并体验自己的紧张感、疲惫感都从身体内部跑出去了。第三种方法是渐进式放松。这种方法与Wolpe采用让来访者首先注意身体各肌群,然后使肌肉紧张,再进行放松以缓解焦虑的方法类似:让来访者曲起手臂并收紧,并注意手臂、前臂和肘关节处肌肉的紧张。5-7秒钟后,要求来访者迅速放松并体会这种放松的感觉。其顺序可以是:头―颈部―肩部―胸部―腹部―臀部―腿―上肢―手指―脚趾,依次放松。   (二)改变认知。 Ellis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