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徜徉在诗意含混之中
徜徉在诗意含混之中
诗歌繁星璨灿,词语凝炼而精粹,那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词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这种“一”中生“多”的现象,被称为含混。遵循含混艺术规律进行诗歌教学,深味诗词词语意味,是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诗歌含混艺术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清代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下面,笔者就诗歌教学中对诗词含混的实践研究,来窥寻诗歌含混艺术之美。
义项的兼容并蓄
诗词中特定词语的意味,往往并不单指向字典义中“那一个”义项,或“那一个”义项在语境中萌生的新意,而是这个词语所具有的某些义项同融共济,在这个特定语境中共同孕育出的新的意味,而这个新意味,往往具有多向性。
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有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那么“盈”字怎么理解呢?“盈”是满的意思呢,还是形容手很清秀白素呢,还是指赠的动作富有轻盈的美感呢?似乎都可以,想想,确实也都可以。再如李?《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何言“远”?“远”有“距离长”“时间长”“深远”等义项,我们很容易体味到空间上的意义,即表明思妇距戍守边塞的爱人遥远,但时间上的意味,即表明思妇与爱人分离已久远,很多师生却忽视了,而这点对理解“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和“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由此我们可以更深些体味思妇情感上思念之苦:迷蒙的细雨,迷蒙的氛围,迷离的梦幻,迷离的相思,自是“小楼吹彻玉笙寒”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词语的所有义项都具有孕育新意味的资格,一定要结合语境,于情于理加以辨别。如晏殊《破阵子》中有句“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的“春梦”,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三个义项:“与爱情有关的好梦”;“一般的春日之梦”;“比喻世事无常,繁华易逝”。诗句中这前两种意思似乎都有些。“巧笑”少女,春心荡漾,心有所向,风神婉媚,第一种意思很有生活气息;“新社”“清明”做的梦,自然是春梦了。但这第三种意思恐怕女子难以承受其重,与语境也极不相符了。
词语理解上的模糊性,使我们的理解暂且受挫,然而,当我们在多种理解之间游移不止时,我们不由顿悟:这诗多美啊。在教学中,对词语的概念化和单一性理解,怎么能够使学生产生审美的幸福的震颤呢?
语境的互补共鸣
此处指的语境,主要指“内部环境”,即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即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也就是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语境对词语的意味起着限制作用或解释作用,诗中诸多词语具有相互掣肘相互贯通的关系;反过来,词语的意味也使语境的蕴藉更为丰韵多姿。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中有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为什么写“微霜”?结合语境,我们不难知道,“微霜”不光是写景,也在写时间,“昨夜”是秋意已深之时的昨夜。但结合语境,我们还可以追觅:“微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离歌”影响。离歌是悲凄的,而“霜”呢,又从触觉上给人以凉意,从视觉上又给人以冷色感,二者在“愁”字上是相贯通的,也正应了“鸿雁不堪愁里听”之“愁”。
然而,有些词语的理解就是在结合语境时,也不能确定其意,而这也正是诗词的美感魅力。如韦庄《菩萨蛮》名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何“断肠”?第一种,江南景好人好,太值得留恋了,年轻时不要回乡,否则会苦苦思恋的;第二种,词人避乱江南,由眼前江南之好,思及家乡战乱纷争狼藉一片的景象,不由感慨万千,是对战争的厌恶,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两种意味都切合语境,都中情中理。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人迹”,教学中也生成了两种意味:第一种,早起踏上行程之人,走过板桥,留下足印车马印,征铎之声渐渐模糊;第二种,当早起征人来到板桥时,看到霜地上已遗有行人足迹,人迹不断延伸向远方。两种意味透出一个更大的意味来:“商山早行”,是“我”之“早”呢,还是有“早”于“我”之人呢?
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旨,脱离了语境的真正理解,就会使词语的意味幻化成飘忽的绚丽泡沫。
化用的沾染渍透
化用典故(语典或事典),是诗词很常见的修辞。对化用而成的词语,就往往自然地渍透着原出处的语境意味。
化用的词语有的较容易辨别,更方便的是课本注释中做了解释,并注明了原出处,有些词就显得较为隐晦,虽有注释,但仍要引导学生细细琢磨才成。前者如晏殊《破阵子?春景》“巧笑东邻女伴”之“巧笑”,课本(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注释为:“美好的笑。语出《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者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 中之“风暖”一词,语出南朝梁江淹《别赋》的“闺中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