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03年洪灾后淮下区防洪体系建设.docVIP

浅析2003年洪灾后淮下区防洪体系建设.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2003年洪灾后淮下区防洪体系建设

浅析2003年洪灾后淮下区防洪体系建设    摘要:淮下区地处淮河流域的下游,是淮河洪水的走廊。2003 年淮河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们认识、研究淮下区防洪体系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笔者试图分析淮下区这次洪灾,从淮河流域地理概况、淮下区防洪体系、工程现状、基层水管单位防汛定位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淮下区防洪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其对策。从而为淮下区及其同样受饱受洪灾影响下的流域在防洪方面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淮河;防洪体系;防洪保险机制    一、“ 淮河03 特大洪灾”发生的因素    1.流域因素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域水系面积 19 万 km2 ,全长约 1000多km,总落差 200m,流域内除山区、丘陵和平原外,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km,地面落差 178m,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 490km,地面落差 16m,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 150 km,地面落差约6m。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河流源短流急,支流众多,很快将广大地区的地表水汇入淮河主干道,势必对淮河干流巨大压造成巨大压力。上游河段落差达 178m,占总落差的89%,而中游地势平缓,洪水下泄十分缓慢。上中游许多河道弯曲狭窄,支流洪水迅猛汇集后,极易造成行洪不畅,形成卡脖子。再加上从洪泽湖中渡以下落差只有 6m ,致使淮河洪水越到下游越缓慢,形成 两头翘的现象,往往一次洪水过程长达30天甚至更长。    2.气象、水文因素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2003年,淮河流域于 6 月 21 日入梅后,7月23日出梅,主要雨带虽有南北摆动,但在淮河流域停留时间最长,雨量中心也在该流域。尤其是沿淮淮北出现的5次强降水过程使淮河水位猛涨,淮河流域梅雨期面降雨量为487mm,占全年雨量的37%,是多年平均雨量的54%,是常年梅雨量期梅雨量的 2.2倍左右,出现了自1954年发来的最大的洪水,全年雨量1399毫米,根据《从淮下区雨量观测成果浅析厄尔尼诺下的水文特征变化》一文年雨量约为 20年一遇,理论计算梅雨期梅雨量???为50年一遇。雨量大,来得猛,水位高,超保洪水多等特点为此次淮河成灾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二、浅析淮下区防洪体系建设    1.科学的防汛指挥调度体系,是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造成损失的关键。    健全的防汛指挥体系以及经过水文、水力学模型验证和若干次实际洪水检验的防洪预案,可以在防汛指挥调度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淮河流域这一次超1991年的特大洪水,淮下区防汛指挥部门防洪调度措施主要体现“上拦下泄中畅”的防洪思路中的“下泄”的思想,具体来说,一是提前预降洪泽湖水位,尽可能增加洪泽湖的库容,为防汛做好前期准备,二是增加排泄洪水通道加快洪水下泄的速度,先后开启并加大了入江水道的泄洪量,并顺利开启刚建成的淮河入海水道等,三是积极做好准备,为洪泽湖滨湖圩区滞洪顺利启用做准备。但此次洪灾也暴露出淮下区现状条件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灾仍显不足、洪水下泄通道不足、工程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等矛盾,要想进一步加大利用洪水资源的力度仍需挖掘淮下区防洪体系的潜力等问题。    2.积极稳妥地推进淮下区防洪体系的工程措施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淮下区不能指望发几次大洪水,掀起几次治淮高潮就能解决淮下区防洪体系的实质问题,而应该根据淮河流域的发展、气候变化、工情、水情的发展及时调整淮下区防洪策略,调整湖泊调度方案,加固堤防险工患段、消除病险涵闸、扩挖泓道,同时加快入江水道等大型行洪河道的整治工作,积极挖掘淮下区防洪体系的潜力,提高淮下区百年一遇防洪体系的安全系数,不断的完善淮下区的防洪体系,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洪水资源为目标。    3.进一步加强非工程措施基础建设。2003年汛期,淮下区防汛也暴露出水文基础设施薄弱,自动化程度低,雨情水情工情采集、洪水预报及信息处理比较落后等问题,影响到防汛的科学调度和决策。在注重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切实加强汛情监测、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4.加强水利人员的科技培训,为防汛工作提供综合的技术支持。    人员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前提,防汛工作正在朝现代化迈进,传统的手段已不适应工作的发展需要。如淮下区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在防汛工作正逐步取代人的作用,发挥着防汛工作的耳目作用,所以水利工作人员应具备水利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信息通讯、气象等必备知识。加强气象知识的普及推广,做好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推动中长期预报工作的开展,实现水利系统内部、不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走上联合防洪抗旱之路,发挥气象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