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因素及预防机制 .docVIP

浅析在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因素及预防机制 .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在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因素及预防机制

浅析在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因素及预防机制   摘要:当前在校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发展态势令人担忧。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是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增加到130起之多。大学生自杀现象不仅造成了个人、家庭和学校的悲剧。而且由于其群体的自杀特殊性、自杀动机、自杀方式、自杀后果和善后处理的复杂性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震撼,对高校的声誉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自杀;心理因素;预防机制;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248-02      学习压力、抑郁症等神经症的困扰、环境适应不良、失恋以及其他情况引发大学生的心理疾患,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自杀的发生。这些因素,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大学生自杀的主因。花样的年华,多彩的青春,年轻生命的自我终结,真令人痛惜不已!深入研究在校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一般规律,有助于“对症下药”,遏制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一、关于自杀理论      1.“自杀的潜在倾向”说。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种潜在倾向的强度在婴幼儿时候即已形成,其成因是家庭环境给个人造成的恐惧、忧虑,失意及爱憎。那些因各自的欠缺而自卑的人具有相当的自杀潜在倾向;反之,自杀潜在倾向较小。自杀尽管是自我毁弃,但仍是一种自我表现,是为寻求补过或解脱的唯一可行方式,因而是“超快乐原则”的最高形式。   2.“自杀的遗传本源”假说。自杀在某个家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甚至连自杀的方式都一样。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是自杀身亡的,他的叔父和弟弟也以自杀结束生命。这些几代人都同时不断受到自杀冲动刺激的例子似乎证明了自杀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3.“自杀的病源”原理。精神病学家兹尔布格通过对大量的住院病历的研究指出,“自杀可看做是精神病人的本性发展过程的反作用,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种精神病???者之中。”如临床上常见的躁狂型自杀(因幻觉或谵妄,病人自杀以逃避自己想象的危险和耻辱,或者服从来自上苍的密旨等);抑郁型自杀(极度沮丧和忧郁,欢乐对病人已失去任何吸引力,一门心思地唯求一死,自杀竞成了思维无法控制的本能需要);冲动型自杀(突然出现的一种病态冲动,找不出任何自杀动机或原因);神经衰弱亦有可能导致自杀(一个纷乱的外界刺激环境会令神经衰弱者衰弱的神经痛苦不堪,因而便可能成为其自杀念头产生的温床)。由此兹尔布格得出结论:“精神病学中不受自杀冲动影响的单一的精神病实例是不存在的”。   4.“自杀与天象因素有一定联系”的推测。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气温气候对生物体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诱发自杀倾向的作用。原因是外在气温突然而剧烈的变化,会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和自律神经系统的活动,如果此时不注意调节,就有可能出现一种谵妄症,从而产生自杀念头和行动。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每年春季自杀率有所上升;过高或过低的气温也可能诱发自杀发生。   5.“自杀是社会模仿”的理论。持这一理论观点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尔?塔尔德。他认为,自杀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种传染性在天生易受他人影响的、特别是受自杀意愿影响的人当中格外普遍。有事例证实不同的自杀者总是相互模仿,甚至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曾经在德国一家医院的一个黑洞洞的过道里,有15个病人相继吊死在同一个挂钩上,拔掉挂钩后,自杀随之消失。”   6.“自杀与社会现实有关”。持这一观点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米尔?杜尔凯姆。杜尔凯姆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据说明:自杀不能用个人的形式加以解释,从自杀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生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职业集团、经济活动)中,才能找到某个人自杀的根源和背景。根据诱发自杀的不同社会根源,杜尔凯姆将自杀分为三类:利己型、利他型、动乱型。按照他的解释,利己型自杀是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支持和温暖以至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利他型自杀是个人为某种信仰或团体竭尽忠诚而献出生命;动乱型自杀则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个人感到社会适应不良甚至适应困难而产生极大恐慌、困惑时所致。      二、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因素      (一)学业   1完美主义。在校大学生的自杀率不断上升,其中有关数据表明.越是名校生越容易轻生。因为大学生是一个高自尊、高压力和高期望的群体,家庭、社会和自己带给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等,导致他们产生追求完美主义的倾向。其完美主义主要表现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与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等等。而当这些与现实出现矛盾的时候,大学生的自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