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改革主流路径及教训.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代教育改革主流路径及教训

1919年4月,吴宓的观察: 今中国学校空虚腐败,尽人皆知。 吴宓日记,第二册,第28页。 多亏蔡元培、张謇、严修等清末教育领袖承上启下,不仅架构教育体制,还亲自办学,为新一代教育领袖提供舞台,中国教育得以形成诸多新气象。例如: 民初,蔡元培主政,建立五育教育体制;1917年,入主北大,改革北大。 严修支持张伯苓创办南开。 哪些人登台成为新一代教育领袖?改革思路如何? 胡适派,及西化(亲美)知识分子登上教育界的中心舞台,成为改革主流势力。 胡适,1917年,日记: 如今我们已回来,你们请看分晓吧。 他怎么改,有何思路与行动? 改革思路:要想再造中国,必须再造中国文化,以前从器物、制度入手,未抓住根本。 改革行动: 猛烈批判旧文化,大力引进西方尤其美国的新文化,主要包括新思想、新伦理、新学术、新文艺等。 建立美式大中小学体系。 改革结果:1917-1931 西方思想、学术、伦理、文艺等“新文化”风靡教育界;少数人得以有机会接受西式文化教育;诞生了一批西方及上层社会认可的名校;等等。 但总体而言,并不成功。 没创造多少像样的中国现代学术及文化 1931年,蔡元培先生的成就盘点:放眼全国文理各科,只是有些“新文化的萌芽”和几家学术文化机构尚可而已。 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新文化,《蔡元培全集》第六卷。 1931年,陈寅恪先生的盘点: 若将此意以观全国学术现状,则自然科学,凡近年新发明之学理,新出版之图籍,吾国学人能知其概要,举其瞑目,已复不易。虽地质生物气象等学,可称尚有相当贡献,实乃地域材料关系所使然。古人所谓“慰情聊胜无”者,要不可遽以此而自足。 西洋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苟输入传达,不失其真,即为难能可贵,遑问其有所创获。社会科学则本国政治社会财政经济之情况,非乞灵于外人之调查统计,几无以为研求讨论之资。教育学则与政治相同,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今日中国多数教育学者庶几近之。至于本国史学文学思想艺术史等,疑若可以几于独立者,察其实际,亦复不然。 当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教育部下令开设新课程《中国通史》,以激励民族国家认同。但当时教育界,有谁能讲好这门新课呢? 今日全国大学未必有人焉,能授本国通史,或一代专史,而胜任愉快者。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金明馆丛稿二编》。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留学现代知识分子主持下,课程改革长期远离本国历史、现实及富强需要,盲目追随西方及美国的新文化。 以为再造中国=引进西方新文化,传播、生产西方新文化。 教育界没有李鸿章那样的务实改革领袖,种种改革不仅无益于国家富强,反而导致诸多恶果及教训。例如: 丧失文化自信,崇洋媚外,全盘西化(张之洞尚知捍卫“中体”)。 一些改革领袖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美国在华代言人,中了美国诡计(伊利诺斯大学校长的建议,教育资助与培育亲美势力,其他列强也在争夺中国精英)。 教育的精英化、城市化 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把各地教师、学生引到少数几大城市,大城市又安顿不了那么多人,加剧城乡分裂及社会动荡。 陶行知、梁漱溟的分析。 1926年,《大公报》将“学生就业”列为“现今社会上最大问题”。 值得注意之学校毕业生之就业问题,《大公报》1926年9月13日。 那胡适派有何看法呢? 胡适派的反思 1932年,傅斯年:“全国社会的总崩溃”,教育亦陷入“崩溃”。 谁造成了“教育崩溃”?傅、胡认为是“教育专家”。 这些人“到处高谈教育,什么朝三暮四的中学学制,窦二顿的教学法”。把教育“弄得乱七八糟”。 教育崩溃的原因,《独立评论》1932年7月17日。 1931年,胡适也有反思,但仍坚持自己的新文化思路是对的,让老祖宗担罪。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