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尔贝.加缪在文学上接受与影响.docVIP

浅谈阿尔贝.加缪在文学上接受与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阿尔贝.加缪在文学上接受与影响

浅谈阿尔贝.加缪在文学上接受与影响   摘要:本文试图站在关于加缪文学创作的继承角度,联系他的相关戏剧和小说作品,分析加缪作品个人风格形成的外在因素,并简单介绍其作品在新中国的命运流变过程,从而梳理出作家的创作思路走向。   关键词:政治化继承荒诞         著名哲学家、作家阿尔贝?加缪,曾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引起整个巴黎和欧美文化界的震惊。莫里亚克称赞他是“最受年轻一代欢迎的导师”,而福克纳则把他视为“一颗不停地探求和思索的灵魂”。新时期以来,以萨特与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我国曾引起一阵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加缪在法国当代文学史中是杰出的,然而,任何伟大的人物都不是凭空诞生的,他或多或少地都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精华,而后,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勤奋向时代作出回答,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加缪当然也不例外。   加缪赞赏尼采对基督教的清醒认识,肯定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态度,对不符合人性的旧道德深恶痛绝。对尼采的权力意志说和超人哲学,加缪持不同的看法:因为尼采在否认了神的意志之后,却用超人的意志代替神的意志,所谓的超人,在加缪看来,不过是另一种贵族的权力表现。他们掌握对人类的生杀大权,具有发动战争与征服的能力,这种权力的交替对人类并无本质的区别。加缪的戏剧作品《卡利古拉》便塑造了这样一位疯狂的皇帝,他走完了自己短暂而充满绝望的一生。卡利古拉的悲剧正是一段超人国王的自我毁灭的路程,而加缪正是通过这一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的启示意义,传达出自己对人性最本质的认识:即人的尊严是生而平等的,是至高无上的,无论世界的秩序怎样改变,人才是第一位的。   现今的法国批评界,仍然把加缪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区别对待:他们认为萨特是真正的存在主义者,而加缪所关注的是世界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荒诞哲学”。但是英美批评家则依然把加缪归入“存在主义”的阵营中,至少是个右翼的存在主义者。   在文学渊源上,卡夫卡对加缪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卡夫卡是荒诞文学之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在卡夫卡作品专论《弗朗兹? 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中,加缪明确表示,自己十分赞赏卡夫卡作品中的“客观性”风格,加缪和卡夫卡除了在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有相似之处外,竟十分巧合的是,二人都曾经得过肺结核。从卡夫卡那里,加缪找到了表现荒诞处境的方法,用一个封闭的世界来表现荒诞。《局外人》中莫尔索的离奇经历和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尔的尴尬处境是何其相似啊!   加缪还喜欢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曾表示陀氏的作品给他带来了一生都持续存在的震动,因为在陀氏的书中,加缪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的痛苦也融入其中,同时也在拒绝它。他那悲剧性的希望是通过谦逊来治愈屈辱,通过拒绝来治愈虚无主义。”陀氏的作品主题使加缪寻找到了他力图表达的内心苦闷,并产生了许多共鸣,如负罪感、虚无感、孤独感等。   加缪的思想受到过前辈哲学家的启发,同时其作品也感染和吸引了大批的后来人,许多人对他的文学作品及作品中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善意的批判。   存在主义文学最初译介到中国,应该是1943年展之翻译萨特小说《墙》的一篇《房间》,之后,则有戴望舒、孙晋三、罗大纲等人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存在主义,特别是它的领袖人物萨特介绍和传播。从法国归来的这些学者对存在主义有很深的了解,法语专家吴达元在《大公报》上,对“存在派作家加缪”的新作《外人》(即《局外人》)进行了评介,用加缪的《西绪弗斯的神话》所表达的“人生是荒诞无稽的”哲学观来阐释其作品《外人》,并提醒读者,存在主义倡导的人道主义绝非普通人的人道主义。当时作家和法国文学研究人员对存在主义的译介,使得存在主义最初在中国是以文学形式出现的。50年代末以后,随着存在主义作家自身处境的转变,加之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突变,主流话语对存在主义译介发生转向――即以批判为宗旨,连萨特这样的“进步作家”也变成了反面人物,更不要说加缪的遭遇。《阿尔贝?加缪》的编者按中说,加缪“只是一个丧失了人生高贵理性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种种污蔑……(他)反对人类为明天的幸福而斗争,联想当年加缪站在弱势的被殖民者的立场,对法共在阿尔及利亚施行殖民统治政策的极力反对,因矛盾无法协调而愤然退党,此行为在50年代的中国引起误解,则是具有反讽意味的。   总而言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