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及影响
论明代内阁制的形成及影响
摘要: 洪武十三年, 明太祖朱元璋借右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废丞相制度,罢设中书省,权分六部,皇帝自操威柄。 但帝王一日万机, 集众务于一身,难以处理所有朝政,于是内阁便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随后建立起来, 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明代; 内阁; 形成; 影响
中国封建时代自秦至明初, 一直实行宰相制度。 皇帝是封建国家的元首, 宰相则是中央政府的首脑。在中国封建政治史中始终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 他们在权力分配方面, 明争暗斗,相互制约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于始终。 在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为辅助皇帝处理朝政 ,内阁制逐渐形成。内阁制的建立是封建社会中央行政机构的重大变革, 阁臣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 俨然是宰相, 辅佐皇帝, 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在明代以前, 中央政府中一直实行的是宰相制度。君权和相权之间矛盾贯穿于始终,皇帝和宰相,明争暗斗, 严重时政府的命令朝立夕改, 国家事物无法正常运行。古人教训若干, 而离朱元璋最近的教训是元朝。在元朝统治期间, 由于皇帝政治智慧和胆识都不足, 元朝的皇权孱弱, 宰相跋扈, 这给朱元璋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他从所阅读的史书中也发现了宰相对皇帝权利的限制。 他总结了历史上的宰相制度, 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委政权臣, 上下蒙蔽故也。 ”
明初沿用元制,其体制 并未逾跃前代而 自成一格“明太祖初一海内 ,仍元制设中书省 ,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 、平章 、左右垂 、参政 。而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尚书为曹官 ”《明史 》 卷宰辅年表 。由此可知 ,此时的六部是中书省的职能部门 ,六者之长一尚书 ,不过是丞相的属员 ,而中书省则为综理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这一体制与前朝相似昊王无年 公元 月年 “以李善长为中书右相国、徐达为中书左相国 ”《明史记本未 》 卷 十四 。这种设置大约是出于统一海内之需要 ,以勋臣 ,名将为相当国是太祖有国之初的特殊考虑 。此时之 承相 ,大权独揽 、位处皇帝一 人之下 ,百官之上 ,一切政令及奏章均 由中书省呈转颁行 国之大政系于 垂相一身 。明初太祖置相专任而独宠 ,在这种情况 下 、权臣擅政之局面 自然形 戎。左丞相李善长外宽和, 内多忮刻, 非淮西人多为之排挤。李被封为韩国公, 朝廷位列第一, 岁禄四千石。而浙东地主集团的领袖刘基也是开国功臣, 封诚意伯, 岁禄二百四十石, 在朝廷中只担任御史中丞的官职。 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惟庸 “宠遇日盛, 独相数岁, 生杀黜陟, 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 必先取阅, 害己者, 辄匿不以闻” ①《明史》 卷308,《胡惟庸传》 。。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极强的皇帝, 凡事都要自己作主。李、 胡权尊势隆, 如此骄横, 竟敢 “生杀黜陟, 不奏径行” , 这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 , 朱元璋断然下令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 并 “罢丞相不设,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皇帝亲理不机,“自操威柄” ② 《明史》 卷72, 职官一。
为说服臣民,于是太祖训 云 “自古三公论道 ,六卿分职 ,不闻设立承相 自秦始
置垂相 ,不旋踵而亡 ,汉 、唐 、宋虽有贤相 ,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 。令罢皿相 、设五府六部 ,都察院、通政司 、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 、事 皆朝庭总之” 。太祖的此番说辞似乎堂皇 ,但并非废相的初衷 。因胡惟庸的擅权放肆进而谋逆犯上 ,明太祖 已对大权独揽的垂相制度深恶痛绝 ,在罢相废制的十五年后即洪武二十八年 ,犹告诫臣下 “联罢承相 、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 ,事权归于朝庭 ,嗣君不许复立垂相 ,臣下以请者、置重典 ”
《明史 ·太祖传 》。这条硬规矩一 定 ,太祖之后确也无 人再言及置相一事 。于是自秦以来延续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朱元璋在晚年还敕谕群臣 “以后嗣君, 其毋得议置丞相, 臣下有奏请设立者, 论以极刑” ③。《明通鉴》 卷6。
二、内阁制的形成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权空前膨胀。但是 ,朱元璋在充分享受到 了至高无上 的权力的同时 ,对“八 日之间 ,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一百六 十 ,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 , 《太祖洪武实录 》 卷165④的处理 ,深感力不从心 ,遂念及“论思密勿 ,不可无人” ,⑤《太祖洪武实录 》 卷 163。便于洪武十三年 年 九月设置四辅官。四辅官的地位仅列于公、候、都督之下 ,属三品大员 ,其职权是 “论道经邦 ,理阴阳 ,顺四时” , “永惟求治 ,以安寰宇”。由于 四辅官“皆老儒” ,“淳朴无他长” ,⑦《明史 ·安然传 》很难起到多大作用 ,因此 ,设立不 满两年,便在洪武十五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