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6):759—761 Journalof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0cialSciencesEdition),2008-11,10(6):759-761 论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 高昂之 (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严复和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翻译大家,他们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严复的 “信、达、雅”是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翻译理论。而林语堂则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回顾、比较了两者的翻译观,论述林语堂对严复翻译理论的发展,旨在说明林 语堂的翻译观对中国翻译理论的重大价值和贡献。 关键词:林语堂;严复;翻译理论;信达雅;翻译标准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9713(2008)06—0759—03 一 、 引言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 ,翻译标准问题历来是翻译理论界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什么是理想的翻译 这一问题,历史上众多翻译家都曾提出过 自己的见解。中国的翻译理论,严格说来,始 自严复的 《天演论 ·译例 言》[。作为中国翻译界的开山鼻祖,严复在这篇短短的 译《例言》里,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其翻译观: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日:“修辞则诚”。子 日:“辞达而已”。又 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天演论 ·译例言》) 严复的翻译标准可以精练地概括为 信“、达、雅”三字。严复翻译观的提出,对之后中国翻译界的影响是广泛 而深远的,而 “信、达、雅”三字经,则通常被认为是翻译理论的典范。这条标准的提出,是严复借鉴了中国古典文 学的神韵,积累了古代佛经翻译的丰富经验,以及从事了大量翻译实践而得出的结果 。 在严复提出 信“、达、雅”后,大部分译者在其翻译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依照了这一标准,一些新理论见解的 提出,也都建立在 信“、达、雅”的基础之上。五四以后,中国翻译界在鲁迅、茅盾、郑振铎、林语堂等文坛生力军百 家争鸣,他们以自己的翻译实绩和卓绝的理论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严复之后众多作家中, 林语堂对于翻译理论所做的贡献是最大的lll。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 “忠实、通顺、美”。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知名的双语作家。他以学贯中西的底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既把博 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通俗地介绍给世界,也把先进的西方文化传播给中国大众。其作品 《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 民》等为其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因小说 《京华烟云》于 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译作 浮《生六记》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等也在翻译界拥有较高的评价。学界对林语堂翻译观的研究,一般集中于他在 1932年写 的著名论文 《论翻译》。在此文中,林语堂创造性地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 二、林语堂对严复翻译态度的发展 林语堂对严复翻译观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待翻译的态度上。林语堂在 《论翻译》中指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而这门艺术的创造依赖于译者三方面的能力,首先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 文程度,能写清顺流畅的中文;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 (技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林 以亮认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看似简单,实则 “深中要害”而且非常合乎实际,远较那些讨论 “直译”与 “意译”, “信、达、雅”的空洞理论来得有用而具体[337。我们可以发现,与严复的 “信、达、雅”相比,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更为 实际和可行。这些特点在其译作 浮《生六记》《中国古文小品选译》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此不做赘述。 林语堂的翻译理念聚焦于 美“译”,他的翻译实践无时无刻不透射出美学思想的光芒。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 收稿 日期:2008—07—10 作者简介:高昂之 (1983一),男。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语言与文化研究。 · 760· 沈 阳农 业 大 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版 ) 第 10卷 现,在西方,美学总与翻译理论紧密相关的。林语堂的 “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