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20100325.pptVIP

第4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20100325.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需要说明: 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寄生性微生物,它们是从生活的机体(即寄主)获得营养,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以特有的毒害作用侵害宿主。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又并不是绝对的寄生性微生物,真正严格的寄生性微生物是病毒、立克次氏体等。 病原的致病机理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 感染与发病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 :是指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发病(Disease):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在临床上有明显症状;是传染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必要条件 毒力和数量 入侵门户(即传染途径) 易感动物 外界环境条件 三、感染类型 隐性传染: 入侵的病原毒力较弱,数量不多,且动物体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侵入的病原只能进行有限的繁殖,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只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 显性传染 入侵的病原毒力强,数量多,且动物体的抵抗力不能有效地限制病原繁殖和损害,出现比较严重病理变化,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根据病原菌存在的部位,感染可分为: 第一节 病原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几个概念 致病性 菌株或毒株 毒力 致病性(Pathogenicity): 是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某种动物机体引起致病过程的能力。 它是微生物“种”的特性,即一种微生物只能引起一定的传染病。 菌株或毒株(Strain): 指从同一种类动物的不同的个体或不同地区的同一种动物体内分离到的同一种病原微生物。 毒力(Virulent): 同种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株或毒株的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即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二、毒力的测定 微生物毒力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例如: 测定微生物毒力大小的方法: 常用递减剂量的材料(活的微生物或毒素)感染动物来进行。 通常用来表示微生物毒力大小的单位有: 最小致死量(MLD) 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小感染量(MID) 半数感染量(ID50) 最小致死量(Minimal lethal dose, MLD) 能使特定的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最小感染量(Minimal infectious dose,MID) 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如实验动物, 鸡胚,细胞培养等)发生传染的最小剂量。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ous dose,ID50) 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 第二节 构成毒力的因素 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大方面: 1、侵袭力 2、毒素 1、侵袭力(Invasiveses) 指微生物在机体内定殖,突破宿主机体防卫屏障,侵入宿主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和向四周扩散的能力。 1) 侵袭性酶 属胞外酶, 本身无毒性作用,但可破坏机体内的一些防止或减低异物向组织内渗透的物质,从而在感染过程中协助病原菌抗吞噬或扩散。 2) 菌体表面结构 2、毒素(Toxin) 有些病原微生物能产生强有力的特殊毒性物质,可大大增强微生物的毒害作用,这种毒性物质就叫做毒素。 大多数外毒素在菌体内合成后必须分泌于胞外,故名。但也有少数外毒素存在于菌体细胞的胞周,当菌体裂解后才能释放于胞外。 (1)外毒素(Exotoxin):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① 蛋白质,易被热破坏; ② 毒性很强,产生的症状有高度特异性; ③ 良好的免疫原性; ④ 主要是某些G+菌产生。 ⑤ 类毒素:外毒素经0.4%的甲醛处理后,其毒性即可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这种丧失了毒性而仍具有抗原性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或变性毒素)。 常见外毒素 常见外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指微生物在细胞死亡和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称为内毒素。 ① 是一种“多糖-磷脂-蛋白质“的复合物,特指G-外膜中的脂多糖(LPS),主要毒性成分为类脂A; ② 对热具有相当的抵抗力; ③ 毒性比外毒素弱,产生的症状没有特异性; ④ 抗原性弱; ⑤ G-菌及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产生; ⑥ 经甲醛处理后也能降低毒性,但不能称为类毒素。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毒害作用 内毒素的有益作用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 * 第4章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在自然界中,细菌的种类很多,分布很广。 对人类、动物、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绝大多数!可引起人类、动物、植物的病害的细菌。 有一些细菌在通常情况下不致病,是共栖菌

文档评论(0)

nuve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