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清宫钟表概述》---陆燕贞 - 爱问知识人.doc

《故宫藏清宫钟表概述》---陆燕贞 - 爱问知识人.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宫藏清宫钟表概述》---陆燕贞 - 爱问知识人

《故宫藏清宫钟表概述》---陆燕贞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发明计时器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经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器“ 土圭 ”: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竿,即“立竿见影”,视太阳光投射的竿影长短,测出一年之内夏至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长;由上一年的夏至日到下一年的夏至日前为一年,其间有三百六十六天,并有四季之分。这样用“土圭”所测一年的时间,已接近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后来发展为“圭表”。 圭表 日晷 壶漏 《隋书·天文志》记述了梁天监中祖暅造八尺铜表,其下与圭相连,圭上有沟,置水以取平正,揆测日晷,求其盈缩。如今河南登封告城镇的观星台上有高标,下有量天尺,就是1276年左右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按照圭表原理建造的。所测日月之影,确定一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在北京城观象台(今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晷影堂建了一座圭表,在南北向的石座上,平卧着长一丈六尺二寸、宽二尺七寸的铜圭,圭周设水渠,以定水平。 圭的南端立铜表,原高八尺,清代改为一丈。 表上端有向外弯曲的铜叶,中间有二分直径的圆孔,正午阳光透过圆孔投射在圭面上的影子呈椭圆形。在北京夏至日太阳影长二尺九寸四分八厘,冬至日影长一丈九尺九寸四分。由于冬至日影比圭还长,所以在圭的北端增加高三尺五寸的立圭。冬至日立圭上的影长是二尺七寸四厘。 “日晷”大约发明于汉代以前,同土圭一样,都是观测阳光投影方向的计时器。目前发现最早的是一件出土汉代日晷。《隋书·天文志》中记载隋初耿询已经使用日晷测时。《明史·天文志》中详细叙述了日晷的形制。如今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露台上陈设有明末清初的日晷:石制的圆盘,两面周围各等分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线,每个时辰又标明“初”、“正”等,分为八刻。“午初”为十一时至十二时,“ 午正 ”为十二时至一时,一天共分九十六刻; 圆盘中心安装垂直于盘面的指针, 安放在水平的石座上,南高北低,指针上端指北极,下端指南极。每天观看阳光照射出的指针的阴影方向位置,就可知道当天的时辰和刻数。当太阳正中的时候,针的影子恰好落在十二时“午正”。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位置的变化, 每年春分以后看石盘上面的指针影子, 秋分以后看石盘下面的指针影子。 除了发明观测阳光投影的计时器外,中国人还设计了一种“壶漏”,又称“漏壶”,大约发明于公元前5世纪。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观测“刻箭”的昼夜计时器。 漏壶的构造历代不尽相同,有单壶式与多壶式,沉箭式与浮箭式。 唐代有多壶式漏壶。 宋代曾有五壶:求壶、复壶、废壶、平水壶、建壶。故宫博物院交泰殿内有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制造的铜壶滴漏一座,是多壶泄水型浮箭式漏壶,壶上镌刻乾隆皇帝御制的《刻漏铭》。此漏壶放在一座高六米的髹漆木亭之中,共有五壶,壶间有滴水的龙头玉管,正面有三个口敞底敛的方壶,总称播水壶,自上而下分别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平水壶后下侧有“分水壶”;平水壶前有圆桶为万水壶(又名受水壶),壶盖上有铜人,抱着刻漏箭,箭长三尺一寸,镌刻着上起午正, 下尽午初的时刻, 计十二时辰,九十六刻,箭下有铜鼓形箭舟,水涨箭舟浮起,水渐满,待箭露午初,将水泄于前边的池 (即壶海) ,再注水于播水壶,从午正再开始滴漏。漏壶的计时是否准确,白天可以用日影计时器校正,夜间则以星宿的位置校正。 以上圭表、日晷、漏壶等古代计时器,在我国沿用了二三千年,这些都是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一页。但是,因其体大笨重,很难普及推广,多是在宫廷贵族中使用。直到近代欧洲人发明的机械钟表出现,它们才被束之高阁,如今都已成为历史文物。 古代机械计时多创造 尘封灵台深宫任消亡 其实,在近代机械钟表出现之前,中国人的祖先也曾经制造过机械计时器。早在公元 2世纪初,东汉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水力浑天仪上,就有机械转动的计时 部分(见《晋书· 天文志》),它是利用漏水推动齿轮,带动浑天仪,每天有规律地回转一周,并由每天回转一周的轴,经过另一齿轮系和凸轮机构,自动以蓂荚开落计每月的日数。这是最早的浑天仪上以齿轮系转动的计时器,可以精确测算出日月运行,张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蚀的人。以后汉末陆绩,吴国的王蕃、葛衡,南北朝时宋国的钱乐之,隋初的耿询都先后制造过带有计时装置的浑天仪,也多以水力为原动力。 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年),张遂、梁令瓒等制造的水力浑天仪,又有了新发展(见《旧唐书·天文志》)。他们在浑象之外,增加一个日环,一个月环,表示日月的运行。在计时方面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一人击鼓报刻,一人撞钟报辰,机构中的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后来宋人张思训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创作的水力浑天仪上计时部分又有发展:“人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并以十二木神,各为一个时辰,至时持时辰牌循环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