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战地记者和他们不幸死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种战地记者和他们不幸死亡

两种战地记者和他们不幸死亡   以报道世界为己任的新闻人,最忌讳的就是成为新闻本身。然而2月22日,美国人、《星期日泰晤士报》新闻记者玛丽?科尔文和法国摄影师欧赫利克牺牲于叙利亚军队对霍姆斯的狂轰乱炸:一枚炮弹击中他们所在的霍姆斯市的临时媒体中心。最初从推特上传来的消息,很快成为世界主流媒体报道重点,再度掀起了西方特别是美、英、法三国民众对叙利亚局势的关心。      有人评价道,如果仅仅是两名普通的叙利亚民众死亡,全球媒体不会这么大张旗鼓,正是因为同行去世,才会发出巨大哀鸣。是的,互联网普及之后,读者对战争报道的更快需求,以及全球大小战事频发,让很多记者都有了去报道战争的经历,不再像二战、越战时,战地记者必须是真正意义的战争专业记者才行。所以,很多媒体人都曾有过战地经验,有的像科尔文,以揭露残酷为己任,有的却像80后欧赫利克,只是年轻时候的大无畏,有人或会继续报道下去成为科尔文,有人会回到和平地区,报道其他事务。      “客观地反战”吊诡   科尔文是传统战地记者的卓越代表。今年56岁的科尔文出生在纽约郊区长岛,耶鲁人类学专业毕业。1979年,23岁的科尔文加入了合众社纽约市记者站,1984年成为合众社伦敦社长,从此一直定居英国,正好英美各住了一半人生。1985年,她加入了《星期日泰晤士报》,一直为这张报纸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噩耗传来,几乎所有读者看到她所在报纸的名字,都要再看一遍怕自己弄错。是的,这就是默多克拥有的、也陷入窃听门丑闻的报纸,当默多克作为她的雇主发出对她服务该报二十几年的赞扬和悼念时,肯定有很多人心里想的是:“默多克,你不配。”整个英国谈论她时,会非常自豪地加上一个定语“英国记者”。      实际上,她加入之日,默多克已经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老板。他再利欲薰心,也不会裁掉科尔文的职位。从一战开始,战地记者作为战争信使,一直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一样,都是令人恐怖的“不可抗力”,是人类经济运行中的巨大外部效应,大战来临,有人卷资避难,有人却因此投机敛财。无论对战争是???持还是反对,人们都需要战地记者在现场作为“专业的眼睛”,如实报道发生的一切,为此愿意付出相当的媒体订阅费。      科尔文只有一只“专业的眼睛”,她的左眼戴着海盗式眼罩,形象彪悍得不需要解释。这是她在2001年在斯里兰卡采访时,地方武装的火箭弹在她身边爆炸,伤了一只眼睛。即便如此,她还继续报道战争。之前在她获得2000年国际妇女媒体基金会(IMMF)的勇气奖的获奖感言中说,“我争取成为见证人,因为战争造成的苦难无法用言语形容”。      在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方用高科技武器进行轰炸,媒体完全不在现场,遭到了全世界的质疑,为了改善战争公关,之后军方会有精彩的视频、“内嵌式”采访的机会提供给媒体。但体验过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随军“内嵌”采访的记者,大概都不好意思把这段写进简历,在业内,“内嵌式报道”(Embedded journalism)成为了接受军方出钱软宣传的丑闻。伊战之后,随着公民报道的崛起,职业战争报道也恢复了其独立报道的传统。      但记者也是人,无法做到上帝般的“不偏不倚”,因此战地记者并不是一台360度全天候自动摄影机。眼睛看多了残酷,自然内心反感。正如科尔文自己说的那样,“我们的任务是不偏不倚地准确报道战争的残酷”,这其实是“客观地去反战”,在政治意识形态上,还是一般会落到“自由派”的立场上。很多记者包括曾经报道伊拉克战争的我在内,在战场上自然会反战,离开战场,才能用更宏观的思维反思战争的得失。在中国教书的著名美国战地记者彼得?阿奈特从越战开始就是新闻界的英雄,但因为反战反到接受萨达姆政府官方电视台采访,最终被美国媒体开除。即便比较能直面战地记者所谓“客观地去反战”吊诡、曾经历当年盟军对德轰炸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又有些激进过头,在晚年成为鹰派的战争鼓吹手。      幸运的是,科尔文没有经历最有争议的战争,她眼见的残酷无一不是被公认的恶人挑起,甚至她自己也牺牲在独裁者阿萨德政府军的炮火下。她在伦敦纪念2000~2010年牺牲的49名新闻人的演讲中,认为战地记者的勇气来自“我们有信念,因为我们相信可以改变”,相信24小时滚动的新闻媒体和互联网消息,能让民众知道战争的残酷,努力制止它们。      她的死亡本身却让读者希望以另外一种方式结束战争的残酷:更多人呼吁西方政府尽快介入,结束战争的残酷,这是科尔文生前的所有呼吁中,都会回避的选择,而自己的牺牲却无言地对这种方案做出了最有力的推荐。      在战地的自由摄影师   而欧赫利克是好奇心甚至大于勇气的互联网一代记者。正好是科尔文年纪一半、年轻到尚未结婚的他1983年生于法国临近卢森堡的边境城市蒂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