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寒论》救误治则与肿瘤综合治疗
《伤寒论》救误治则与肿瘤综合治疗
关键词:伤寒论;治则;肿瘤
中图分类号:R222;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574-02
虚劳是一种全身性的虚弱症候群,多因久劳而成,仲景谓有“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七伤之患(《金匮要略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下同),七伤日久,损及五脏六腑,病程长,病情复杂,辨证困难。然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虚劳辨证,唯当审其阴虚、阳虚。
阴精,包括精、血、津、液,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感觉、运动、思维、情志等任何生命活动均以消耗阴精为前提,人身恒动,阴精无时不耗。奔走操劳,可伤阴精;七情内伤,五志化火,亦伤阴精;六淫外感,入里化热,亦伤阴灼液;病邪留恋,郁久亦可化热伤阴;房劳更令精枯血竭;饥伤、饮伤、伤脾少食,则阴精之化源竭。故叶天士曰:“七伤者,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之七伤也,七伤皆伤真阴”(《本草经解》,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可见,阴精亏虚是仲景论虚劳的主要病机特点。《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烦劳日久,损耗阴精,阴虚阳亢,孤阳独行,成昏仆之症;阴虚失于濡养,则耳不聪,目不明,虚极赢瘦,诸证蜂起。仲景之说与《内经》一脉相承,后世丹溪、徐彬、何炫深得仲景真旨,又继其衣钵,丹溪力主阴易耗而难成,故有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之论,治以滋阴抑阳;徐彬更是力主虚劳重在伤阴,而有“劳无不热”之说(《金匮要略论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亦由《素问?逆调论》“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引申所得;何炫则强调“阴虚则内热生,而成虚劳之症”(《何氏虚劳心传》),批评世人不知虚劳患在伤阴,谆谆告诫人们应慎调摄,戒酒色,节劳逸,释七情,勿劳乎形,勿扰乎精,则不病虚劳。
虚劳病在阴伤,阴虚失于濡润则见面色少华、发落、痹侠背行、肌肤甲错、两目黯黑;阴虚生内热则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悸,衄;阴虚不能涵阳而成阴虚阳亢、阳不入阴,故见目瞑目眩、喘悸、短气、失眠、梦交、梦失精、脉浮大无力;虚热灼津成痰,则见马刀侠瘿之症;阴虚日久,亦可伤气、伤阳而见肠鸣泄泻、精气清冷、手足逆冷、小便不利等症状。虚劳重在伤阴,故治当养阴为重,养阴以濡养五脏百骸,养阴以清虚热,养阴以涵阳,养阴以化气,养阴以扶阳,总以养阴为主,辅佐温阳以运阴,使阴阳调和,则虚得补而劳可复。仲景所出7方,为后世救阴治虚劳立法组方示范。
外邪客表,发汗为常法。若当汗不汗,则坐失机宜,致卫气佛郁,邪恋不去,出现寒热如疟状,身痒,热多寒少等证候。若当汗而汗之太过,或不当汗而误用汗法,则易伤津夺液,泄越阳气,甚至出现阴竭阳亡之变。导致厥脱亡阳之变者,可出现汗漏不止,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卫阳虚的证候;可出现身疼痛,脉沉迟等气阴受损的证候;可出现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或脐下悸欲作奔豚等心阳虚的证候;可出现腹胀满,水药不得入口,吐下不止,或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喷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等脾胃阳气受损的证候;可出现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僻地等脾肾阳虚和筋惕肉,厥逆,谵语等亡阳证候。导致津伤液涸之变者可出现便血,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甚至出现谵语及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的证候。导致阴阳两虚或阴竭阳亡之变者,可出现发汗后病仍不解,反恶寒或寒栗而振,四肢冷,咽中干燥,烦躁吐逆,咳利谚语,小便难等阴阳两虚的证候,严重的可出现厥逆不除、逼血上出的阳亡于下而厥,阴枯于上而竭的“下厥上竭”危候。《伤寒论》中辛温发汗诸剂,是为太阳表寒证而设,若妄施于热证或热邪深伏于里的“热厥”证,则势必劫伤津液,助长邪热,导致热势鸥张,充斥全身,从而出现神昏谚语,发斑翻血,口伤烂赤等变端。吐法当用于实邪在上且正气不虚之证。若用之不当,胃腑首当其冲,轻则胃阳受伤,出现腹中饥,口不能食等证,重则脾胃两伤,而致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等;或可致胃阴受损而发生内热懊侬心烦之证;或可伤及气血,致心神失养,出现惊悸等变证。
下法为攻逐病位在下的有形实邪的重要手段,用之得当,效如桴鼓。若当下失下,遂使病势加剧,可发生目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直视微喘等热极津枯阴竭之危证。若不当下而误下,可致邪热内陷,出现胸满、微喘、结胸、痞、发黄、挟热下利、呕不止、烦惊、谚语等变证;或重伤津液而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等证;或徒伤脾胃肠腑,遂使正虚邪实,出现下利后重,谷不化,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哆逆不除等变证;或导致阳虚阴盛而出现胸下结硬,利不止;甚至导致亡阴亡阳之变,出现额上生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