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教材的理解.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高中物理教材的理解

* 浅谈对教材中部分教学案例的理解 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于文高 教 研 员 教授级教师 省特级教师 讲述自己的故事——教育叙事 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 总结教育经验 ——科研论文 探索解决的方法——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界定 人们习惯于称实践者从事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称为“行动”,而专业研究者、专家学者对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索则称为“研究” (注:理论 --研究 实践--行动) “行动研究,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国际教育百科全书》(Husen ,1985)] 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对于教育领域的行动研究,教师或者教育管理人员是行动研究的主体;行动研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和促进实践人员的发展;不但强调行动本身,还强调行动所处的背景,即强调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行动研究的过程也是研究主体的反思过程,即教师或者管理者能够以自己的实践、行动本身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进行积极的、主动的、开放的、深入的批判反思,以提高专业行为的理性水平。 以“对行动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为基本方法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方法。 ◇为何教? ◇怎么教? ◇教什么? (教学目标) ◇为谁教? (教学主体)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价值观 师生观 课程观 教学观 对若干教学本原问题的思考 四个“W”的问题:Why Who What How 卢 ◆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维目标 ◇教什么? (教学内容) 课程观 ◇怎么教? (教学方法) 教学观 对若干教学本原问题的思考 物理教学观 ◆从学术形态深入到教育形态 ◆把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 ◆让学生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 ◇为谁教? (教学主体) 师生观 —— 思维:还原稚化 大智若愚 泰勒教授的“芝加哥风格” ●还原: ●稚化: 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 回归学生的思维起点 同频共振 【案例】 教 师 的 思维活动 学 生 的 思维活动 备课 上课 自学 前 人 的 思维活动 ■ 课堂教学中的三种思维活动 反馈 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漪老师没有顾及面子,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案例分析: 教教材 ------- 用教材教 ■案例1:全章复习课 概念形成知识链 ■必修1笫一章:运动的描述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2. 时间和位移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刘翔雅典夺冠全记录.flv 猎豹追羚羊.f4v 运动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 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位置 位置变化 速度 加速度 运动快慢 速度变化 快 慢 时间 时刻 实验创新:“物理”和“心理” — 物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相结合????? 80年代,黄恕伯老师一直想设计关于理解加速度的实验。 ????? 马路上一辆救护车的驶过触发了黄老师的创造思维:救护车发出的变化声音和闪闪亮光,采用了视、听双重刺激的方式,加速度实验是否也可以视听同步进行演示呢?黄老师查阅了一些心理学的资料,发现人体各种感觉器官中,耳朵对声音频率的感觉特别灵敏,其韦伯系数为0.003,也就是说,只要声音的频率变化千分之三,人耳就能感觉音调的变化,它比眼睛对长度变化的感觉灵敏许多倍。根据人感觉器官的这一特点,黄恕伯设计了一个用听觉理解加速度的演示实验:一辆沿斜面滚下的小车,拖了一根长约2米的磁带,磁带上录有一个不变的乐音(例如电子琴的中央C)。把录音机的放音磁头用导线接出来固定在斜面上,磁带穿过放音磁头,这样,小车滚下时录音机便发声。小车运动速度越大,音调就越高。由于人耳对音调的感受不仅灵敏,而且对“变”的感受比视觉更直接,因而对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什么是“变得多”,什么是“变得快”,便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再把这些用听觉很容易建立的概念,通过视听结合的演示方法,迁移到视觉形象上来,这样就容易区别“速度大”和“加速度大”的不同含义,甚至连“加速度逐渐变小而速度逐渐变大”的复杂运动,也能通过具体的听觉形象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