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红袍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寻访大红袍教案

寻访“大红袍”教案 教学要求: 1、理清课文线索,概括寻访过程,了解“寻访”之路也是一条“诗路”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美丽与精髓。 2、理解文章“烘云托月”“水张船高”的写作方法,领会作者目标在“茶”而重点内却 放在“寻访”的用意。 3、体会课文语言的优雅从容和特有的诗性之美,在诵读中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身后意蕴。 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本文的文学性挖掘,体会文章的诗性之美、古典情怀。通过分析诗歌意境来解读作者的情感,重点分析体会其中一段的景物描写的好处。还可以让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欣赏分析。 2、体会“烘云托月”“水张船高”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茶向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文人喜欢饮茶、咏茶和赞茶,文的轻灵、风趣,寓意深刻的特征与茶的清灵飘逸,丰富的内涵相契合,使文人在品饮之际,文思泉涌。课文叙写了一行人寻找“大红袍”的过程,目的在茶,重点却在“寻访”,一路行来,不仅欣赏了一幅幅充满事情画意的自然美景,而且穿越了一道道意蕴深长的文化长廊。而大红袍化为一杯解渴的甘泉,一首清新的诗行,一份悠远的情怀,一段精神的旅程。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品尝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吧。 二、作家简介: 王充闾,辽宁盘山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兼任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有《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一生爱好是天然》、《碗花糕》等十几种散文随笔集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散文集《春宽梦窄》先后获“东北文学奖”一等奖、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柳荫絮语》、《沧桑无语》分别获辽宁省第一届、第二届文学创作“丰收杯”一等奖和特等奖;《面对历史的苍茫》获辽宁省“辽河杯”散文奖一等奖。 三、初读课文 1、词语积累 叱咤风云(chìzhà)佼佼者(jiǎo)萦(yíng)回迂(yū )曲 徜徉(cháng yáng) 斜日曛曛(xūn)流水琮琮(cóng) 江渚(zhǔ) 静谧(mì) 迥然不同(jiǒng) 岩壑(hè] 唼喋(shà zhá) 氤氲(yīn yūn) 脍炙人口(kuài zhì ) 石罅(xià) 呷(xiā)汲水(jí) 尉(Yù)迟 清洌(liè)虔诚(qián)苔藓(xiǎn) 品啜(chuò)佳茗(míng) 叱咤风云: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回旋环绕曲折绕远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陶醉于某事物当中落日的余光“寻踪” 提示: 九龙窠 茶园 茶亭 3、课文线索与寻访过程 课文线索清晰,按照“说茶” “访茶”“观茶” “品茶” “辞茶”的循序,写出一行人寻访武夷山人间仙品——“大红袍”的过程。 四、品读课文 1、风光如画 (1)行进在“九龙窠”的过程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提示:幽谷、峰峦、峭壁、云雾、溪涧 (2)请圈点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提示:峰峦屏列 清溪曲折 天籁盈耳 雾雨弥漫 2、诗情怡人 作者在寻访过程中大量引用中国古典诗词,随手拈来,自然融入文章之中,丝毫不露痕迹,使文章呈现一种诗性之美。 作者将寻访之路变成了一条诗路。请摘录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说说引用诗句的妙处。 提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 维《过积香寺》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 旭《山中留客》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 维《山中》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苏 轼《汲江煎茶》 这些诗歌都巧妙地融合在武夷山的山间美景与作者一行人的诗意感受里,有感而发,触景生情,风景因为诗而变得灵动多情,诗也因美丽的风景而绘声绘色,诗与景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变换多姿的风景画廊。 3、传说动人 请生动地讲述故事: 状元郎饮茶除病 4、茶艺醉人 五、个性解读 1、作者他们一行人没有品尝到“大红袍”这种人间至味,但他们还会兴致高昂、心境悠然吗? 2、体会“烘云托月”“水涨船高”的写作手法:作者意在寻访“大红袍”,却花了大量笔黑去描写“九龙窠”的美景,又写了寻访中的几次“误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描写武夷山“九龙窠”的深邃、神秘,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大红袍”茶叶的飘逸、空灵。三次“误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