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左思 咏史
咏 史 [西晋] 左思 左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 虽然他有才华,而且肯发奋苦读,但是因为貌丑口讷,不善交游,而且出生寒门,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直到弱冠之年(20岁),仍闲居家中。后来因为他的妹妹左棻因文才出众,被晋武帝选入后宫。公元272年前后,左思趁送妹之便,移居洛阳。这就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他博览群书,才写成了《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一事。 文学成就 《三都赋》,指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的都城,分别为蜀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吴都建业(金江苏南京)、魏都邺今河南安阳),所以著有《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合称《三都赋》。他通过对三都的描写,勾画了一幅三国鼎立的历史画面,并在《魏都赋》中热情地预言西晋将统一全国,同当时朝野上下关心瞩目的内容:进军东吴、统一全国一拍即合,因此也深受统治阶级士族大夫的欢迎。 在诗歌创作方面:《咏史》八首是其代表作,诗歌笔力矫健,气势高拔,辞采壮丽,深得建安风骨之精神,被称为“左思风力”(钟嵘《诗品》)。《咏史》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范例,为后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咏史》诗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极其黑暗,门阀世族完全控制了官吏选拔之权,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在政治经济方面都享有特权的大姓豪族,有权势的大家族) 许多出自寒门的才智之士受压抑,遭歧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左思正是一位出身寒门而未得升迁的英俊。他对这种恃权骄宠、贤愚倒置的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进行了抨击。 注意读音 fēn jiàn yìn zhòu niè jiè ěr 棻 涧 荫 胄 蹑 藉 珥 诗文理解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径,荫此百尺条。 郁郁葱葱的松树生长在山谷地下, 无精打采的小树生长在高山上面。小树的影子遮蔽住了要射在松树上的阳光。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无才无学世家子弟登上较高的官位,出生寒门的才俊却只能当低级官吏。世胄和英俊所处的情况正与松苗一样,是地势使它们这样,并非一朝一夕变成这样的。 诗文理解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金家、张家的子孙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做大官。冯唐(冯唐代指有才能但出身寒门的人)的才华难道不出众吗,到年老的时候也没有被重用。 诗意分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涧底松来比喻怀才不遇的寒士,以山上苗来比喻凭借门阀世代卿相的士族,鲜明揭示自然界之不合理现象,以暗示人类社会之不平等现象。 对比 全诗从上下、大小、高低、贵贱、贤愚等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如“涧底松”和“山上苗”对比,“世胄”和“英俊”对比,“金、张”和“冯公”对比,说明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合理的事实,给读者以强烈深刻的印象。 用典 借用金日{石单}、张汤、冯唐三个古人(《汉书》皆有传)的故事,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 * 第一层(自然) 松 苗 第二层(社会) 世胄 英俊 第三层(历史) 金张 冯唐 郁郁 百尺 涧底 离离 径寸 山上 蹑高位 沉下僚 七叶珥汉貂 白首不见招 文章思路 处处对比 主旨 ——抨击门阀制度,借咏史来表示寒士的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写法 ——他将郁郁葱葱的涧底大松比作寒门出身沉沦下层的才智之士,将山上的寸茎小苗比作豪门出身窃踞高位的无能之辈。由于地势的不同,反而使得高者为卑,卑者为高,这种比喻是贴切的,它起到了突出主题的良好效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