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童福强 骨髓细胞学基础知识总结
一、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适应证和禁忌症
1.适应证:包括贫血、出血、白血病;
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伴有幼稚细胞,考虑有血液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等),骨髓转移瘤和异常蛋白血症等。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恶病质;总之,凡遇上述情况之一,都可以作骨髓穿刺,以前三种最为常见。
2.禁忌证:
严重出血的血友病患者,禁忌作骨髓穿刺;
晚期孕妇慎做;小儿及不合作者不宜作胸骨穿刺。 3. 临床应用 了解骨髓造血功能;
**取材失败 ⑴ 部分稀释:骨髓有核细胞减少,成熟细胞比例增加。 ⑵ 完全稀释:无骨髓成分,与血片一样。
(四)干抽
干抽(dry tap)是指非技术操作或穿刺不当而抽不出骨髓液或只抽到少量血液。常见于:
①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②骨髓极度增生,细胞过于紧密结实,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③骨髓增生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④肿瘤骨髓浸润,包括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
三、骨髓涂片、染色
1.载玻片要洁净
2.推玻片与载玻片之间呈30°角为宜,角度越小,推片速度越慢,骨髓涂片越薄。
3.抽取骨髓液后应立即制备骨髓涂片。选择含骨髓小粒多的标本作涂片效果更佳。
4.涂片一般不用抗凝剂。
5.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多在片尾和边缘。
6.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
7.骨髓中有核细胞较多,涂片固定和染色时间较血片稍长,以保证幼稚细胞着色均匀,结构清晰。染色时间的长短与气温、染料的性质有关。
8.若染色太浅,可于涂片干燥后重染; 染色过深或有沉淀物,可干燥后滴加甲醇数滴,稍停后冲洗。
9.制备的骨髓涂片宜全部送检,供染色选择、血细胞化学染色或会诊用,送骨髓涂片的最好同时送血涂片。
***增生程度的判断一般采用五级分类法,
即: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低下、增生极度低下。
填写诊断意见: 综合骨髓象、血象,结合临床资料,客观地向临床提出细胞学诊断意见或可供临床参考的意见,一般有以下五种情况:(1)肯定性诊断(2)符合性诊断 (3)疑似性诊断(4)阴性(或排除性)诊断;(5)描述骨髓象特征
***BM检查的注意事项1.综合判断:三方面、九特点。 2.原始细胞归类要借助组化染色。 3.处于两阶段之间的细胞往成熟方向划分 4.大数法则的应用:即在两种细胞间的细胞,往比例大的细胞群划分。5.分类不明。 6.破碎细胞的描述。
五、正常骨髓象正常骨髓象应具备四项条件:(1)有核细胞增生活跃;(2)各系各阶段细胞所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大致在正常参考范围内。(3)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异常;(4)无特殊病理细胞及血液寄生虫。
正常参考范围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比例为2-4:1。
2.粒细胞系在骨髓全部有核细胞中占最大比例,约1/2左右〔50% - 60%),原粒<2%,早粒<5%,中粒<8%,晚粒<10%,杆状<20%,分叶<12%。3.红细胞系幼红细胞在全部有核细胞中占1/5左右(20%),原红<1%,早红<5%,中红<10%,晚红<10%。 幼稚和成熟红细胞形态上无异常。⑶ 淋巴细胞占20~25%。⑷ 单核细胞<4%。⑸ 浆细胞<2%。⑹ 巨核细胞在一张15*3cm骨髓涂片上可见7~35个,原巨0,幼巨0~5%,颗粒巨10~27%,产板巨44~60%,裸核8~30%。血小板成堆可见,形态正常。⑺其他细胞少见,未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
***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胞体由大变小,巨核c则由小变大。
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最终消失,粒细胞核由圆形渐变成杆状,最后成分叶核,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内常染色质由多变少,核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
3.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特殊结构由无到有并逐渐增多。
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保持潜在分裂能力。
粒系细胞在正常骨髓中的参考值
粒系占有核细胞的 40-60 % 原粒细胞 2 %
早幼粒细胞 5 % 中性中幼粒细胞约占8%
中性晚幼粒细胞均占1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20%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占12% 嗜酸性粒细胞 5 %
嗜碱性粒细胞 1 %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
胞体:直径10-18u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圆形或类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染色质呈细粒状状,排 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
胞体:直径12-20(30)u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大,圆形或椭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