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湘西巧女故事类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湘西巧女故事类型

试论湘西巧女故事类型   内容摘要:在民间文学中有一种意在表现女性才智的传统生活故事,我们称之为“巧女故事”。巧女故事在湘西民间流传甚广,由于社会生活的广泛以及民族、地区的差异,湘西地区的巧女故事呈现出纷繁不一的思想倾向和故事内容。据此,笔者从故事形态学角度,对湘西地区巧女故事的类型作了一次初步地探讨,认为其可分为以下四个类型:一.才智型;二.贤惠孝敬型;三.自主婚姻型;四.百鸟衣型。   关键词:湘西巧女故事类型      在传统的民间故事中,有一类故事因其致力于表现女性才智,而被称为“巧女故事”。这类故事讲述的是民间女性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行为与活动,通常以女主人翁为中心,以家庭或家族问题为核心而借以展开,主要展现了民间女性在解决难题时的机智慧黠和迎接挑衅时的勇敢泼辣。这类故事中既有已婚的妇女,也有未婚的姑娘,她们在遇到难题时,大胆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其中体现出的女性才能与智慧,不仅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艺术性,同时也使这类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目前,学术界已对巧女故事进行了相当的研究,但放眼全局,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对我国的巧女故事进行探讨,而单独就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地区进行研究的论文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立足于湘西地区,拟对流传在该地区的巧女故事的类型作一番探讨。   湘西地区的巧女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广泛,社会人物的多样以及民族、地区的差异,使得湘西地区流传的巧女故事呈现出纷繁不一的思想倾向和故事内容,按照巧女故事的思想内容,湘西地区的巧女故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才智型   这类故事在湘西地区流传较广,其重在表现女主人翁的过人才智,她们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和才能,巧妙地解决了各种与家庭或家族有复杂纠葛的难题,坚定地维护自家的威严和自身的利益。由于此类故事内容较为庞杂,在此,我们可以将其再细分为以下几种小类:   1.智解隐喻型。这种故事的难题通常是公公提出的隐喻或者谜语。譬如,公公准许三个媳妇回娘家探亲,对她们分别提出下列要求:大儿媳可去三五天,二儿媳可去七八天,三儿媳可去半个月,同天去,同天回。返回时,要分别带礼物回来,这些礼物都是隐喻谜语,如“红心萝卜”,“无脚团鱼”,“没有尾巴的鲇鱼”等。这些难题最后被三儿媳妇或者三人路遇的巧女破解:三五天相乘,七八天相加都是十五天,三人都可回家半个月,所带的礼物分别是“鸡蛋”,“糍粑”,“鞋子”等。其中,不同的文本故事会出现不同的隐喻,如有的故事中公公索要的是“空心大米”(炒米),“烧不燃的灯草”(粉条)等。此外,还有智破其它隐喻的类型,在此不再累叙。代表性的文本有:《聪明的媳妇》[2](苗族),《四个媳妇当家》[2](苗族),《选当家人》[3](苗族),《机敏的四媳妇》[3](苗族),《巧妹》[4](土家族),《荆妈妈智破画意》[4](土家族),《聪明的姑娘》[7](土家族),《聪明的三媳妇》[8]等。   2.反问难题型。这类故事也称“以难治难”型。故事中通常是县官或者书生故意出题刁难某农妇,这些难题不是模棱两可就是不着边际,或是有意羞辱对方。农妇没有直接回答难题,而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一连串的同类难题反问或反嘲对方,迫使对方羞愧服输。湘西地区常见的以难治难的互问有:男问:“你公公一天能锄多少锄头的地?”女后问:“你一天骑马走多少步?”;男将一只脚踩在马镫上,另一只脚落在地上,问:“你看我现在是上马去还是下马来?”女将双脚跨在门槛上,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反问“你看我现在是进门还是出门?”在不同的文本中,还有男向女要河水那样多的油,山一样重的米,天一样大的布,女则要求对方先舀一舀河水有多少桶,称一称山有多重,量一量天有多宽以便自己照数去准备。巧女针对对方的难题给予同类的反问,且难倒对方,这些充分体现了巧女的聪明才智。这类反问难题的情节常常和其它类型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型故事。代表性的文本有:《深山里嫁来的新媳妇》[2](苗族),《聪明的媳妇》[2](苗族),《县官的儿媳妇》[2](汉族),《银妹》[2](苗族),《选当家人》[3](苗族),《聪明的阿娜》[3](苗族),《巧妹》[4](土家族),《公鸡蛋》[6],《万事不求人》[8],《巧媳妇与贪和尚》[8]等等。   3.巧妙避讳型。这类故事公公的姓名里有个字音在生活中常常使用,按中国传统的禁忌习俗,晚辈儿女、媳妇在说话时应回避这些字音。某公公名字中有“九”字,公公本人或者公公的朋友有意考验儿媳,对话中大量使用“九”字或与“九”谐音的词语,以此为难题考验媳妇能否避讳,结果儿媳巧妙地避开了“九”字,赢得了公公以及众人的赞赏。她所运用的替代词语为:“九”字是“三三”,“九月九日”是“重阳”,“韭菜”称“扁扁葱”,“酒”称“包谷烧”等等。代表性的文本有《老汉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