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住我们互联网
“网”住我们互联网
Net Our Network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很有可能已被改写。
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就越来越有机会面临改造人类固有习惯乃至认知水平的挑战,互联网就是一个例子。
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公众对它的理解,很大程度可以归纳为一句名言:“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也就是说,只要躲在电脑屏幕后面,你可以换上虚拟身份,尽情表演。
然而接连发生的惠普“电话/电邮门”以及摩根士丹利“疑似电邮门”,正在证明事实恰恰相反:你的表演不仅有人在看,而且观众范围超出你的控制,更糟糕的是,他们都有办法知道你的真实身份,只要他们愿意。
从博客说起
第一次意识到互联网可能比现实世界更难把握,是在今年早些时候。当时一个外国记者在新闻学院讲他们国家的新闻实践,我应邀旁听。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一个学生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至今记得非常清楚。
学生是这样问的:你们报社一个记者某某在自己的博客跟一个名人展开骂战,在网上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你怎么看?
这是典型的由新技术催生的新问题,没有现成答案。
面对台下100多位学生,继续发愣显然毫无用处,于是尝试基于“前互联网时代”有关规矩组织答案:第一,今天不是代表报社来到这里,因此只能说说作为一个同事的看法;第二,对于一个相对而言并不熟悉的同事,他在工作以外的举动,我有必要了解的大概只限于这对自己会不会产生消极影响,而我能够想到的一个判断方法,就是对方的举动有没有牵涉到他的职业身份,如果有,那么他的举动或多或少就会牵涉到报社,继而牵涉到他的同事,而这个结果未必所有同事都乐意看到。
然后把问题回传给提问者:你觉得他的做法有没有牵涉到职业身份?或者说,如果没人知道他是记者,并且是这个报社的记者,你会不会去看他的博客,会不会问我这个问题?
因为大家没有追问,讨论也就到此为止。内心里觉得有点可惜,毕竟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值得继续探讨。
后来遇到一个外国朋友,听说她的朋友也写博客,就问她怎么看。没想到她很赞成我的回答,还举了她听说的一件事为例:该国外交部有一个普通职员,最近因为在博客批评该国外交政策而被开除。当时他争辩说那是他的言论自由,朋友说的,没用,谁叫他傻到用办公室的电脑写博客,事实上政府就是通过网络追查出来,而他的员工手册早就说明在办公室做私事属于滥用国家资源,是很严重的错误。
一“网”成擒
等到摩根士丹利的“疑似电邮门”事件爆发,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上述总结。话说该公司的名气很大的亚洲经济学家突然辞职,至于原因,双方都没有透露。目前外界最流行的一种猜测是他在给同事的一封电邮中提到他对新加坡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有不同看法,没想到这封内部电邮通过网络泄露出去,迅速传到新加坡当局手里,后者当然不会高兴。而该公司在亚洲的最大业务额偏偏来自新加坡,因此出于息事宁人的目的而让他辞职。如果这是事实,那么该公司的处事哲学倒是跟我的朋友如出一辙。
不过,我的朋友在举例子的时候没有强调“追查”这个细节,而这也是她提到的案例与摩根士丹利“疑似电邮门”的一个重要区别。摩根斯坦利的亚洲经济学家是以真实身份与同事沟通,只不过邮件意外泄露,由于他的名气很大,公司不能轻描淡写敷衍过去;而在外国外交部的案例中,普通职员虽然没有名气,却还是引起了雇主的注意,被雇主一路追查过来。
说到追查,惠普的“电话/电邮门”更有戏剧性。先是CEO被董事会辞退,原因是她授意请人冒名打电话或发电邮,同时将邮件植入侦探软件,进行所谓的调查。而在美国,侵犯他人隐私属于重罪,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华尔街会感到震惊,财经记者更是同声谴责,开场白一度变成“世界顶尖最大高科技企业惠普”怎样,惟恐读者没看出来,高科技一旦掌握在心怀叵测的人手里,可能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
“合法”的界限
这天听一位英国海事律师讲课,提到英国由于有过长期作为海上霸主的历史,其间积累的处理海事纠纷的经验使它至今仍在海事仲裁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地方虽然也有海事仲裁机构,比如纽约和新加坡,却因为经验远远不如英国同行,暂时无法构成真正威胁。不过,他同时强调,不管之前有过多少判例,还是有可能遇到没有判例可以参考的状况,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最仔细的态度研究自己接手的案子。
互联网就是一个没有先例的状况。具体到惠普的案例,公司争辩说这是因为董事会的闭门会议多次被泄露给记者,导致商业计划提前曝光,损失难以估计,所以有必要调查谁是罪魁祸首,对象包括内部嫌疑人以及他们经常联络的记者――听上去是不是很有道理,如果你处在惠普的位置,是不是也打算这么做?如同一位美国评论员所说,这个案例的难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