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hk-dfu_w论《诗经》的理性精神特征1
!
_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如果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温暖又柔和的床铺上,那他便 十分心满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到自己的幸福。--别林斯基论《诗经》的理性精神特征
?贺光速??孟修祥?
摘要:《诗经》代表着我国早期的文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表现特征加以阐述,即:一重人事而轻神事,对现实政治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二追求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境界,显现出人的觉醒与对民主的启蒙;三重礼乐文化,表现出人类自觉的对“善”的追求精神;四把道德要求与现实功利目的统一起来,形成情与理的自然融合。
关键词:《诗经》理生精神文化形态
一、重人事而轻神事 二、人的觉醒与民主启蒙 三、礼乐文化与善的追求
《诗经》代表着我国早期文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的特点是把理性贯彻落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中,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它不作抽象的玄思,也不带有某种神秘的狂热来解说事物,在理智的引导下,避免了宗教情绪的产生;注重个体情感的抒发,却不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相冲突。概而言之,《诗经》的理性精神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重人事而轻神事
《诗经》对天神的态度,主要表现在《颂》、《大雅》内的史诗和祭祀诗中。这些史诗和祭祀诗几乎没有描绘出什么具体可感的神,只有抽象的“天”。“天”的作用也不似西方史诗中的天神那么具有权威性,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人民。人与天神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天神高高在上,远离人世,并不直接对人间发号施令,而是指派代理人来承办人间事:“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天监有周,昭假于天下”,“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所以,无论是商的祖先还是周的祖先,都是代表神来管理人间事务的。那么,对天的崇拜在这里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由此表明,人对自身能力和人神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祖先最初不过是本族的一员,把一个先民上升为同天神相等同的地位,无疑是对人的升格;尽管祖先是一个特殊的带有一定抽象意义而非普遍意义的人,这也同样意味着神位的下降。因为它为人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解放创造了条件,故《诗经》时代的先民们把对现实人事的注重看得高于对神的崇敬。其突出的特点,是对自己祖先的颂赞远远多于对天神的崇拜。《诗经》中带有史诗性质的作品,如《公刘》、《绵》、《生民》等,对人的能力的表现且不用说,就是用以祭祀天神的诗中,也掺合着对祖先的崇拜与颂扬。至于那些专门祭祀祖先的诗则更突出,而且在数量上远超出祭祀天神的诗。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丞灬民,莫匪尔极。贻我耒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思文》 对祖先的崇拜超过对神的崇拜。这种崇拜心理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对人的重视。《诗经》中许多歌颂君王的诗中,增多了现实人事的内容,就表明对人的认识正在走向深入。《假乐》虽有“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之说,但在更多的诗句之中,如“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不解于位,民之攸既土”等,则是充分肯定修明政治,使万民归附才是国运长久的根本。诗中的倾向是:受禄于天,受天下于民,对人的基本权力予以肯定,“天生丞灬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①连天帝也告诫人间君主要爱护百姓,实行仁政、德政:“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②世上的君主实行仁政、德政,天神才赐福。它体现了上帝授天下于君王并非盲目而是有要求的。这个要求就是要人间君主在现实政治中勤务政事,爱民德民,而不是声色犬马、荒淫无道。这种要求与其说是天神提出的,不如说是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的反映。上帝的意愿同人民的意愿相一致,天代人言,这较之殷商时代盲目迷信天神的权力和意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于社会政治来说,表明人们对社会政治的自觉参与意识的增强,对于民主政治的渴望。“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③“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④证之于史,亦可见《诗经》重人事而轻神事,关注并尊重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的创作倾向。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实政治的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性精神。形成这种理性精神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对历史变革的认识积累和对历史规律的理性思考。“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⑤诗中把天命和人事的作用相等同,透露出极清醒的历史理性的思考,表明当时周人对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认识。周人能够战胜殷人取得政权,固然有天帝赐福的力量,但是,当初殷革夏命,也是秉承天命,却又为何丧国于周呢周人从这种政权的更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进而开始对天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