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周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docVIP

商务周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务周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商务周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还是对扎根于社会的市场如何实际运行方面的认识,均是如此。 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就任英国首相;一年后,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 总统。伴随着这些政府的人事更迭,一股与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开支( 这是20世纪大多数时期的特点,而且二战后这种趋势仍在继续)相反的潮流开始涌 动。 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帝国的衰落使这种转变更加明显。1989年,柏林墙的倒 塌标志着西方取得冷战的胜利。世界经济史上最异乎寻常的一幕上演了。 这是美国的10年。柏林墙倒塌后,福山宣布“历史终结”了。福山以发表在《 国家利益》上的这篇文章为基础,撰写了一本同名畅销书。东欧政权的垮台成为经济 社会与政治组织向同一模式趋同的前奏。这种模式以自由民主及略受调控的资本主义 为基础。当然,这一模式与20世纪末期的美国密切相关。 福山这篇措词谨慎的文章透露的必胜信念,被商业人士和大众评论员更为武断的 阐述所压倒。前花旗公司CEO李世同(Walter Wriston)撰写了《 主权的黄昏》。他主张,市场应当并将削弱政府的传统职能。这个10年末,持反对 观点的娜欧蜜?克莱恩(Naomi Klein)等人及持赞同观点的李世同等人 均就政府对市场的附属问题进行了剖析。 对里根和撒切尔来说,淡化政府经济职能需要做出深思熟虑的政治抉择。而在1 0年后李世同所描绘的世界里,已无需做任何抉择。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使得中央政 府地位的下降成为必然。整个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取代“私有化”,成为 市场化改革的标识。 李世同明确提出了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观点:利己主义是经济行为的主要决定因 素;金融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器;政府的经济职能应限定在保护财产权与履行 合同之内。我将其称之为“美国商业模式”(ABM)。 对“美国商业模式”最为推崇的莫过于美国商业界。收入分配中的随心所欲与悬 殊有了合理性??甚至在道义上也合理??这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市场的产物。对于经 理人和成功企业家来说,还有什么比他们发现其巨额财富不仅对他们有利,而且对整 个社会的福祉都至关重要更让他们感到惬意呢?这进一步促使他们大肆敛聚财富。2 0世纪90年代过后,美国公司越来越多的利润流进了高级经理人的腰包。 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托马斯?弗里德曼,根据他在《纽约时报》上撰 写的专栏文章为基础,1999年出版了《凌志车与橄榄树》,他在书中宣称:“世 界10岁了。” 尽管弗里德曼的主题是全球化,但对于这个新世界的中心位于何处,他却认为是 毫无疑问的:“如果100年前你碰到一位富有远见的地理建筑师,并告诉他,20 00年整个世界会变成所谓的‘全球化’系统,他会设计出什么样的国家,让它在世 界上竞争并胜出?答案是,他会设计出与美国惊人相似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良好。《商业周刊》称,“新经济”,即技术 ,改变了美国的长期发展潜力。强劲的经济增长转化为股市的极度繁荣。1996年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阿兰?格林斯潘对“非理性繁荣”发出警告。他指出,股 价已经达到美国有史以来的最高点??超过1929年的记录。但即将发生的还远不 止这些。对于互联网魔术般的商业特点的笃信掩盖了经济史上最为严重的投机泡沫。 纳指翻了一番,接着又翻了一番。 对于美国商业模式的普遍性,欧洲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1997年,世界最大 的工业化国家在丹佛举行七国集团会议。这是一次被《金融时报》称为“克林顿自吹 自擂”的会议。该报援引一名欧洲官员的话说,“他们不断向我们吹嘘他们的制度如 何的成功,却接着又提醒我们晚上外出时不要离宾馆太远。” 但美国商业模式势不可挡的崛起还是动摇了欧洲的自信。在英国和德国,技术股 市场的投机行为与华尔街的泡沫不相上下。2000年2月,欧洲领导人在里斯本签 署了“新经济”备忘录,指出全球化和新技术需要实行市场自由化。 然而,事情到此为止了。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西雅图召开会议,抗 议示威的人群挤满了大街,大会不得不草草收场。在后来举行的国际性经济会议中, 类似的抗议活动也时有发生。2000年3月,股市泡沫破灭。3年后,世界股市市 值平均缩水一半,而偶像般的纳指更是缩水了3/4。20世纪90年代大繁荣时期 备受尊崇的产物??安然和世通,因涉嫌欺诈和财务造假而破产。公司高管的贪婪暴 露无遗。很快,负责该公司审计的安达信公司也土崩瓦解。投资银行不得不承认,他 们早就知道,他们不遗余力推荐的股票中有很多是垃圾股。 欧洲的欺诈行为没有那么露骨。尽管经理人(特别是英国)的报酬也在涨,但他 们并不像美国那样,高级经理人员将所在公司很大比例的利润和资产据为己有。但在 柏林墙倒塌时英国最大的两家工业公司??ICI和GEC

文档评论(0)

many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