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嗜皮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分析及盘羊分离株的分离鉴定-analysis of selective isolation method of congo dermatophages and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nsheep isolates.docxVIP

刚果嗜皮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分析及盘羊分离株的分离鉴定-analysis of selective isolation method of congo dermatophages and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nsheep isolates.docx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刚果嗜皮菌选择性分离方法的分析及盘羊分离株的分离鉴定-analysis of selective isolation method of congo dermatophages and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nsheep isolates

石河子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我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石河子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在学校图书馆保存并允许被查阅。有权自行或许可他人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提供检索服务。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研究生签名:时间:年月日导师签名:时间:年月日引言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Congolensis)引起的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以渗出性,脓疱性皮炎以及痂块性和脱屑性皮疹为主。刚果嗜皮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在不同环境和生长时期的形态不一致,一般为菌丝期的分枝丝状菌丝和孢子期的椭圆形或圆形球状孢子。刚果嗜皮菌从刚果感染发病的牛皮肤病料上分离得到,我国首次是在1969年从牦牛皮肤病料上分离到本菌的。近些年来,嗜皮菌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不但对畜牧业经济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都造成了的巨大损失,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关于刚果嗜皮菌的动物致病性的研究报道和人感染病例和主要来自国外。目前国内外对本病仍未研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没有有效的防制措施。由于病料中杂菌的污染,和刚果嗜皮菌的生活周期复杂,常常给实验室诊断带来困难,使分离培养工作也很难进行,目前还没有较为简便的分离方法。本研究参考有关放线菌分离的文献,以分离纯化并鉴定的绵羊株刚果嗜皮菌和发病盘羊病变皮肤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培养基、增菌活化剂、杂菌抑制剂对病料样品中的刚果嗜皮菌的分离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一种用于实验室分离纯化刚果嗜皮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发病盘羊皮肤病料进行刚果嗜皮菌的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菌落与形态学鉴定、家兔人感染试验、PCR鉴定及RAPD分析。通过本试验的研究,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刚果嗜皮菌分离方法,有助于刚果嗜皮菌的生态学、分类学和生物活性的研究。并通过建立的分离方法从盘羊病料中分离到刚果嗜皮菌,为刚果嗜皮菌自然宿主的种类增加了一个新的宿主。比较分离纯化并鉴定的刚果嗜皮菌绵羊株和本试验分离的刚果嗜皮菌盘羊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带型,揭示了不同菌株间基因组存在差别。第一篇:文献综述第一章刚果嗜皮菌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congolensis),引起的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性传染病,本病是在刚果首次被发现并描述[1],所以命名为“刚果嗜皮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嗜皮菌病的流行广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刚果嗜皮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流行现状以及诊断与防治这些方面作一综述。1.1刚果嗜皮菌的分类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congolensis)属于裂殖菌纲(Schizomycetes),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嗜皮菌科(Dermatophilaceae),嗜皮菌属(Dermatophilus),另外,嗜皮菌属中的一个新种是1995年在海龟体内分离得到的龟嗜皮菌,到目前为止,嗜皮菌属的成员有刚果嗜皮菌和龟嗜皮菌。根据16S核糖体RNA序列的异同,可作为分类的依据。通过各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后,在第九版《波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将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分成了10个亚目,包括假诺卡氏菌亚目、小单菌亚目、棒状杆菌亚目、链霉菌亚目、微球菌亚目、丙酸杆菌亚目、放线菌亚目、链包囊菌亚目、弗兰克氏菌亚目[2]。刚果嗜皮菌是微球菌亚目(SuborderMicrococcineae)中嗜皮菌属其中的一个菌种。本属菌属于兼性厌氧,磷酸类脂类型为PI,主要甲基萘醌为MK-8(H4),糖型为B,细胞壁类型为Ⅲ型,基因组DNA的(G+C)mol%较高,为57%~59%。从形态学上观察到刚果嗜皮菌与真菌相似,具有放线菌的特征,所以在过去有关刚果嗜皮菌引起的疾病起名不统一,在羊上称作做绵羊真菌性皮炎、莓样腐蹄病和疙瘩羊毛病,在牛和马上称做皮肤链丝菌病。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到1964年,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健康局提出统一将这一类疾病命名为嗜皮菌病的说法为止。1.2刚果嗜皮菌的生物学特性1.2.1刚果嗜皮菌形态学特性刚果嗜皮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涂片,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一般呈丝状或球状的多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