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拥抱古典之魅.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拥抱古典之魅

拥抱古典之魅  最近看到陈丹青的《退步集》,提到国内美术馆与西方美术馆的差距,说得我心有戚戚然。从英国回来虽然已经一年多了,但对于那里的美术馆和曾经经历过的个人艺术体验,仍然念兹在兹。在英国,凡是艺术品的展所均称为美术馆gallery,有时也会有雕像、摄影、装置等等;而由私人收藏性质的美术馆也会称为collection;当然,藏品丰富、归类困难如大英博物馆者,那种museum里也有相当多的艺术品。   伦敦:古典之魅   英国的主要艺术收藏多集中在伦敦,所以在伦敦与艺术相遇当属于无悬念的剧情片。我旅行的主要目的不单纯是画廊或美术馆,所以要去看那些最有名的地方。因为大英博物馆太有名,游客自然众多,只在那里,我见过如同国内黄金周时一样可怕的众多的人群。太多人介绍过那里,所以我不说也罢。印象比较深刻的倒是位于特拉法加尔广场那里的国家美术馆。广场鸽子成群结队,游客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喂食给它们,这祥和安宁别有一种悠闲的欢愉。但当鸽子偶尔受到惊吓哗啦啦飞起,那广场栏杆、台阶、空地上的鸽粪一下便暴露出真面目。不过鸽子仍然是和平与纯洁的象征,除去市政清洁人员没人顾及它们的“副产品”,这是需要修炼的艺术的想象力与距离感。在美术馆前认识到这一点,也算是美育教育的第一课。   相对于其他国家同级的美术馆,英国的国家美术馆成立时间是晚的(1 8 2 4年),但如今它的馆藏毫不逊色。当年最初的创建者是画家J o h n C o n s t a b l e和他的赞助者,后来国会给予了政策支持。和很多地方一样,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巨大的美术馆一直坚持公众免票制。   进去的时候正赶上他每天定时的免费讲解。一小队互不相识的参观者被讲解员吸引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如同深海里簇群活动的小鱼丛。讲解员依据时期为我们挑选的是中世纪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巴罗克时期委拉斯开兹的《镜中维纳斯》以及印象派时期毕沙罗的《蒙马特夜景》,还有两幅作品忘了名字,惭愧!   不过我们在无数的画册、挂历、明信片上见过很多遍的名作,当你与她真正谋面,又有行家的指点,你才会真正体味到为什么学艺术的人会像朝觐一样去亲见原作。色彩的鲜活与真实、画面的立体感、光线和角度的变化引来的不同观看经验,是你单纯在一张画片上永远感受不出的。   利物浦:泥土的秘密   利物浦的主角当然是音乐,因为它处处提醒你这里是披头士的故乡。所以当我在披头士纪念最集中的阿尔伯特船坞,偶然瞥见塔特现代美术馆时并没抱太大希望。   “塔特”成立于1897年,名字来源于糖业巨子HenryTate捐赠给英国政府的艺术品。2000年5月,董事会决定成立塔特现代艺术馆,将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品移至这个馆。这大大激活和重新规划了现代艺术展览机制,其对世界艺术的意义相当于纽约的现代美术馆之于1920年代,巴黎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之于1970年代。   利物浦的这一家是一个分馆,相对于我在伦敦河岸区见过的那个主馆来说,从规模、气势、藏品看它都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因为没抱太大希望,所以我像个幽魂一样不认真地从一个展厅晃到另一个展厅,从材质可疑的方块挂在空中,色彩混乱的丙烯颜料画、到扔在地上的几件破衣服充当的地板装置艺术,没有一件称我的心,真是如同走在噩梦里。直到我走到一个展室门前,这是个里外间。外间是空的,零星站着几个参观者在向里间张望。我迟疑地走进去,不知又有何玄机。里边一个将近30平米的展厅满满一地的泥质小人雕像,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匀,但最大也不会超过你的一个手掌。这个好熟!如果没有记错,这个作品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广州也展出过。我虽未亲临,但当时国内先锋艺术杂志大肆的报道,令你对那一地的泥人忘记都难。   去看介绍。没错!是AntonyGorlmey的著名系列作品“大地”。此公在世界各地、各种族、各肤色的人群中寻找当地人,给他们泥土,只规定一个高度范围、只要求泥人眼睛向上,其它自由发挥。他的目的是要探求人的存在、人与大地、与世界、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里展出的是他1991年在美国的作品。   35000个小小的泥人摆满了展室的一地,直到门边。此时的展厅里只剩我一个人,站在展品正前方俯瞰,如同君临,你看到这一群体如此渺小而有威胁力,但他们又那么脆弱,一摧即毁。我躲到门边,侧面观看,我又成了卑鄙的偷窥者。我决定蹲下,那些人离我近了,但我仍是他们中的异类,离我最近的小人眼巴巴地“望”着我--虽然他们的眼睛不过是两个靠上的小小的、无个性的眼洞--这让我有一股莫名的压迫感和心理的不安。我说不清。   赶紧逃离。因为我突然觉得透不过气来。我知道这足可以称之为艺术的震撼力,如同司汤达在意大利见到古罗马的艺术真品后突发的那著名的“司汤达式晕厥”。 曼彻斯特:影像的冲击力   曼城是个著名的工业城市,这让她显得不那么“艺术”,但像所有英国的城市一样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