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教程文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生态学教程文件.ppt

5.跳跃式传播,即更新世冰期海面下降,大洋岛出露增多,借风力、水流和鸟类传播的植物可以借助这些踏脚石岛状地峡从大陆到达远洋海岛形成间断分布。 6.人为影响造成间断分布,作物、杂草、经济树种等全球性的长距离间断分布,则由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活动引起。 第二节 世界植被类型 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组合配置不同,因而导致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一)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5~10°以内,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区。全世界热带雨林,可划分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和印度—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区内水热条件充沛,平均温度为25~30℃,平均年温差只有1~6℃,无明显冬季和旱季,年降水量约2000~4000mm,多的可达12000mm(如夏威夷),空气中相对湿度达90%以上。土壤为砖红壤,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土壤几乎都呈酸性,腐殖质含量因分解而低下,土层内富有铁铝氧化物。植被群落最明显的特点是大量种类组成乔木层,在1hm2范围内,可能有40~100种之多。树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中型叶或大型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茎花现象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几个层片,构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 中国雨林是印度—马来西亚雨林群系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二)季雨林 季雨林(monsoon forest)是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由于东南亚季风最盛行,故季雨林在那里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分布在印度德干高原、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的干热河谷和盆地中。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降水量800~1500mm,具有明显干季和湿季,群落有季相变化,群落高度较低,主要树种干季落叶,雨季到来时又开始长叶并相继开花,由于花期比较集中且某些植物具有大型花,使季雨林的外貌显得华丽,下层有常绿树种,具有旱生特征,林内有少量藤本和附生植物。 季雨林在我国热带季风区分布广泛。在广东分布于湛江、化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其中以海南岛北部和西南部面积最大;在广西分布于百色、田东、南宁、灵山一线以南全部低海拔地区;在云南主要分布于1000m以下干热河谷两侧山坡和开阔河谷盆地。分布区每年5~10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80%,地面蒸发强烈,有干湿季之分,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季雨林是以阳性耐旱的热带落叶树为主,最常见的有木棉(Gossampinus malabarica)、合欢属(Albizzia)、黄檀属(Dalbergia)等,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三)红树林 红树林(mangrove forest)是一种受周期性海水浸淹而生长于海滩淤泥上耐高温盐碱的湿生乔灌木群落。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可达32°N和44°S),世界上红树林有两个分布中心:一是以马来半岛为发达的东方红树林,包括太平洋西岸及印度洋沿岸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丰富,可达20余种;另一是西方红树林,包括太平洋东岸及大西洋沿岸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较少。红树林所在的生态环境是风浪小,地势平缓,积有淤泥的海滩,土壤含盐量可达3.5%左右。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组成,故称为红树林,该群落的平均高度为30m,其分布可以最低潮位线延伸到潮汐完全达不到的海岸上。红树林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还有所谓的胎生及盐生。 我国红树林植物共有24种,分属于13科15属,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和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也有分布。 两个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不能永久共存,这一现象被称为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或高斯(Gause)假说。 2.共生(symbiosis)。1899年德国植物学家De Barry在描述地衣中某些藻类和真菌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首次提出了共生一词,其最初含义是指有益的或对共生生物没有负作用的相互作用。 (1)互惠共生(mutualism)。互惠共生是指所有有利于共生双方的相互作用,如菌根、根瘤、地衣等。在植物界,菌根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互惠共生类型,如松属、云杉属、杨属等植物都有菌根。菌根(mycorrhiza)包括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或 ectotrophic mycorrhiza)、内生菌根(endomyc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