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学课件(上海交通大学)霍乱Cholera.pptVIP

感染病学课件(上海交通大学)霍乱Cholera.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鉴别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 大肠杆菌性肠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毒性胃肠炎 * 预后 经积极治疗病死率已1% 老年、幼儿、孕妇及有并发症者预后差,病死率在3-6% * 治疗原则 严格隔离 及时补液 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 隔离 隔离、报疫情 排泄物彻底消毒 隔离至症状消失后6天,隔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3次粪便培养(-),方可解除隔离 * 补液治疗 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原则(二十字) 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方法 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 补液总量=脱水量+维持量 * 补液治疗 重度脱水、不能口服的 中度脱水及极少数轻度脱水者 541液(550:300:10:140ml) 腹泻治疗液 2∶1溶液 林格乳酸钠液 * 补液量及速度 成人 轻 3000-4000ml/d,5-10ml/min(2h) 中 4000-8000ml/d,20-30ml/min(2h) 重 8000-12000ml/d,40-80ml/min(1/2h) 儿童 轻 100-150ml/Kg/24h4岁20-30ml/min 中 150-200ml/Kg/24h4岁10ml/min 重 200-250ml/Kg/24h40%总液量(1/2h),余量3-4h * 口服补液 一旦血压恢复,病情好转,尽快口服补液纠正脱水 口服补液盐(ORS) 初6h内,成人750ml/h,儿童为250ml/h 以后口服补液总量为腹泻量的1.5倍 * 抗菌及抑制肠粘膜分泌 二者均为辅助治疗,不能替代补液治疗 常用抗菌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氟哌酸、头孢三代等,连服3天 抗分泌药 氯丙嗪、黄连素等 * 治疗并发症 急性肺水肿 镇静、利尿、强心 严重低钾血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纠酸及电解质紊乱 *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对疑似病人行隔离检疫,接触者应检疫5天,留粪培养并服药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水和食品的消毒管理, 对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严格消毒 提高人群疫免力 霍乱菌苗保护率为50-70%,保护时间3-6个月,仅对同血清型菌株有效,不能防止隐性感染及带菌者 * * * Peritrichous flagellum 多鞭毛 CCW rotation 逆时针旋转,helical bundle 螺旋束 tumbling 翻跟斗 * 小肠上端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碱性环境下 * 霍乱 Cholera 感染科 周惠娟2016.03.07 概述 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甲类传染病,“2号病” 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典型临床表现:起病急、剧烈的腹泻、伴呕吐、严重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 * 命名 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首次发现霍乱弧菌(O1群古典生物型) 1905年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 O1群埃尔托生物型) 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 还有非O1群、O139群霍乱弧菌 * 流行情况 霍乱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甲类传染病 是《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 世界上已经发生过七次世界性大流行 由ElTor弧菌引起的第七次大流行波及五大洲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从1961年由ELTor弧菌引起的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开始便受到波及。93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O139霍乱的局部暴发与流行。随后出现了多菌群(型)混合流行的局面。 近年霍乱在我国呈低发态势,可能提示霍乱流行处于一个流行间歇期,但由于霍乱的流行存在周期性、引起霍乱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依然存在,因此,仍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 病原学 分类(WHO腹泻控制中心依据O抗原与致病性) O1群霍乱弧菌 —两型 非O1群霍乱弧菌 —O2-O200+,一般无致病性 O139特殊 * 病原学 培养 普通培养基 生长良好 碱性培养基 生长更快 培养温度 37度 抗原结构 菌体抗原(O) 耐热 鞭毛抗原(H) 不耐热 * 病原学 病原体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G-,短小稍弯曲杆菌 一根鞭毛,长为菌体4-5倍 运动活跃:穿梭状运动、鱼群状排列 * 病原学 三种毒素 I型 内毒素 II型 外毒素(霍乱肠毒素) III型毒素 神经氨酸酶,血凝素 制作菌苗 可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意义不大 * 病原学 抵抗力 对干燥、热、消毒剂敏感 正常胃酸中仅存活5分钟 江、河、湖、海中埃尔托菌生存1-3周 鱼、虾等生物中生存1-2周 O139在水中存活时间较O1更长 *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 传染源 病程5-14天患者:吐泻物 带菌者 :指无临床症状而粪便中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