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椭圆伴随圆问题的有效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道椭圆伴随圆问题的有效探索

基于核心 置顶探究 —— 一道椭圆伴随圆问题的变式探究历程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周翔 361004 [摘 要]:基于问题“核心关键式”的变式探究是高三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意识,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展现数学人对问题核心价值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核心关键式 探究 伴随圆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历来就被公认为是数学学习中最富有特征的一项活动,而解题后的研究和反思工作,则显得更加重要.R·柯朗在《数学是什么?》这本名著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和教师若不试图从数学的形式和单纯的演算中跳出来,以掌握数学的本质或关键特征,那么挫折和迷惑将变得更为严重.” [1]特别是在解析几何复习教学中,应基于问题的核心关键式,将题目内在的探究价值放大到极致,最终达到所冀望的思维深度训练的效果. 一般说来,探究活动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 1、挖掘题目的类比价值,即改换问题中相应的几何要素(点、直线、曲线),形成新的背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2、挖掘题目的拓展价值,即将问题结论作一般性进行推广,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3、挖掘题目的指导价值,即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形成规律推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本文从一道有关椭圆伴随圆的题目入手,开启变式探究之旅. 例1 (2013厦门一中高三3月模拟) 如图1,已知椭圆C:,称圆心在原点O、半径为2的圆是椭圆C的“伴随圆”.若点P是椭圆C“伴随圆”上一动点,过点P作直线,使得与椭圆C都只有一个公共点,当斜率都存在(记为)时,求证:(即). 简析:先设以及过的椭圆切线方程 ,联立椭圆方程后,由判别式△等于0,建立 切线斜率k满足的二次方程,最后根据韦达定理容易得到: ——本题(特殊)情况下的核心关键式, 于是证得结论. 探究1 探规律,突出一般化思维 本题可视作一个新定义的问题.所谓椭圆的伴随圆意指与 给定椭圆相关的圆.这样的伴随圆一般具有某种特质,其方程 随着椭圆方程的确定而确定. 考虑到本题中,可以将例1作一般化推广. 结论1 若点P是椭圆C: 的伴随圆:上一动点,过点P作直线,使得与椭圆C都只有一个公共点,当斜率都存在(记为)时,有 (即). 证明:设点其中, 再设经过点与椭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为, 由,消去得到, 即, , 经过化简得到:, 该方程两根即为, 根据韦达定理得:(*)—— 一般情况下的核心关键式. 因为,所以,代入(*)式可得,即相垂直.证毕. 评注:从特殊到一般改造核心关键式,从而把握问题条件与结论间的内在关联和参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规律. 探究2 巧置换,突出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是从问题的结论入手倒推应满足的条件. 显然,上述命题的逆命题也成立,即: 结论2 P是平面内的动点,过P点引椭圆C:的两条切线,若互相垂直,则点P的轨迹是一个圆,其方程为. 证明:参照结论1的证明过程, 1)当点P坐标不为时,切线斜率都存在,将条件代入(*)式,得到,故; 2)当点P为时,经验证仍然成立. 综上所述,点P的轨迹方程为. 评注: 通过“反其道而思之”,将原问题由定值探索视角转换为轨迹探求视角,使问题的面貌焕然一新. 探究3 寻恒量,突出定值思维 定值问题是解析几何探索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在结论1的基础上,将动点P所处的位置由圆适当放宽,引导学生考察“当点P在怎样的图形上运动时,为定值?定值又是多少呢?” 学生不难想到根据结论1的证明过程,令 ,代入核心关键式(*)进行约简,最终得到为定值.于是整理得到以下命题—— 结论3 若点P是椭圆C: 的伴随曲线M:(位于椭圆C外的部分)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直线,使得与椭圆C都只有一个公共点,当斜率都存在(记为)时,有(定值). 评注: 从结论的关联性来看,结论1是结论3的特例();从存在性的角度来看,任何椭圆按照上述方式定义的伴随曲线M都是存在的,且定值的值随着伴随曲线M方程的确定而唯一确定;而进一步分门别类发现,伴随曲线M的形式可以是两条直线(当或0时,但只取在椭圆C外的部分);圆(当时);椭圆(当且时),双曲线(当且时,但只取在椭圆C外的部分). 定值思维拓宽了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增强了学生数学表达论述的严密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间相互联系的关注度. 高三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已经知道,椭圆可以看做圆按照一定的方向压缩或拉伸一定的比例所得图形.由“形似”走向“神似”,令椭圆方程中的等于,椭圆退化成圆,很多椭圆的性质是可以还复成圆的性质的;同时椭圆与双曲线间存在“对偶联系”,椭圆的性质往往可以类比到双曲线,形成对偶性质的.于是自然产生新的探究思路—— 探究4 换背景,突出类比思维 一方面,将结论3中椭圆C:的与视作相等,直接得到有关圆的结论: 结论4.1 若点P是圆O: 的伴随曲线M: 上一动点(P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