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_论文.docxVIP

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_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_论文.docx

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两汉时期,疆域辽阔,汉廷与周边的关系,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兵戎相见。汉王朝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安全,防备外来侵犯,对边防问题高度重视。不少政治家、军事家针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形势,审时度势,在丰富多彩的军事实践中,曾提出或运用过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边防战略思想。对此,学界以往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拟将两汉400余年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试图勾勒出一个大致的发展轨迹,并分别就不同阶段的边防战略思想及其主要特征,做一简要论列。 一 西汉立国之初,由于经过长期战争,整个社会“满目疮痍”,经济遭受极大破坏,人口锐减,国库空虚,而且随后的政治形势也相当严峻。如诸侯王各自拥有大片封地,手握重兵,实力日趋强大,甚至“自为法令,拟于天子”,[1]与中央形成尖锐的矛盾。再就是汉廷的边境受到异族威胁。南方各族,在秦亡之后,赵佗乘中原战乱之机,割地自立。北边的匈奴,雄据一方,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2]并虎视汉廷边境,入侵燕、代之地。 面对上述形势,汉初统治者在“黄老学说”的指导下,“与民休息”,集中精力恢复经济,稳定政局。经济上奖励农耕,减轻租赋等;政治上先后打击异姓王,削弱同姓王,确保安定统一。与此同时,在边防上,则奉行南抚北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 规劝赵佗,安抚南越,这是汉初的重要思想导向。据载:“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陆)贾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天子闻王王南越,而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令称臣奉汉约”。[3]“使和辑百粤,毋为南边害,与长沙接境。”然高后时,“有司请禁粤关市铁器……于是佗乃自号为南武帝,发兵攻长沙边,败数县焉”。文帝即位后,对南越赵佗,又采取安抚政策:“为佗亲冢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并再次派陆贾持诏书出使南越,劝谕赵佗去掉帝号,使其“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4]此后,直到汉景帝时期,赵氏仍然“称臣遣使入朝请”,和汉廷保持和睦关系。 严守北境,防备匈奴,是当时汉廷关注的又一重点所在。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汉廷深感军事实力暂时无法与匈奴争锋,因此对匈奴采取了忍辱、退让政策,多以“和亲”、“开放关市”来换取北境的暂时安宁。文帝还遣使给匈奴书曰:“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之内冠带之室,朕也制之。”[5]希望双方受“和亲”约束。但“冒顿寝矫”,“暴害滋甚”,仍然经常南下,扰掠中原。于是,汉廷为坚守北境,多次开展了对匈奴的防御战争。例如: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攻掠上郡,杀戮人民。汉派丞相灌婴发车骑815万到上郡高奴抗击右贤王。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老上单于率领14万骑南向,入朝那、萧关,攻占北地郡,斩杀都尉孙,大肆掳掠人口和牲畜,兵锋直逼京师。面对匈奴的大举进犯,文帝命昌侯卢卿、宁侯魏、隆虑侯周灶等为将军,各率兵万人,分别驻守在长安的西、北面以及上郡、北地、陇西三郡。又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率车骑千乘、骑兵10万,驻守渭北加强防御。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冬,军臣单于出动6万骑兵,进犯上郡、云中等郡,“杀略甚众”。执警烽火传到长安后,文帝任命令勉、苏意、张武分别率军抵达飞孤、句注和北地进行防守,使匈奴远遁边塞。[6]可见,面对匈奴的进犯,汉廷根据有限的财力和兵力,进行了几次重大的防御战争,但只是“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7]都是“逐出塞即还”,无力反攻。 [1]《史记》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 [2]《史记》卷一一0《匈奴列传》。 [3]《汉书》卷四三《陆贾传》。 [4]《汉书》卷九五《两粤传》。 [5]《汉书》卷九四《匈奴传》。 [6]以上均见《汉书》卷九四《匈奴传》及《汉书》各本纪。 [7]《汉书》卷四《文帝纪》。 在对匈奴进行防御战争的过程中,当时汉廷有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纷纷提出富国强兵、以御匈奴的主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积粟输边。贾谊在给汉文帝上书时强调:“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国有积贮,“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若国无积贮,“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而要使国家有积贮,就必须“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1]晁错在向文帝上书时也强调了“守边备塞,劝农为本”、“贵粟”与“务农”的主张,并提出了具体方法:“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粟,农民有钱,粟有所渫。”“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