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
《诗经》地理生态背景之考察
内容提要 《诗经》产生在与现存迥然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之中:黄河的支流与支津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水网,上百的湖泊星罗棋布于其间;充沛的雨水,造就了许许多多的隰地;川流水泊之间,形成了不少人类居住的洲岛与土丘;山林之中,泽薮之畔,生长着梅竹之类亚热带植物,并活动着犀牛之类热带动物,野猪时出,鹿群觅食,水鸟云集。这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先民的生活方式与性格、心理、情感,形成了《诗经》温柔敦厚的风格。
关键词 《诗经》 生态环境 温柔孰厚 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诗经》是在与现存迥然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之中产生的。其所咏及的河流水道、湖泊丘隰及许多动植物,今皆不复旧貌,因而为我们理解(诗经》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地理生态背景的考察,展示周代先民活动的历史舞台,从而对先民的生活、习俗、性格、心理、情感以及《诗经》风格的形成,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诗经》时代的河流
《诗经》主要产生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海拔约600米至50米之间的广大地区。如果找来一张彩色的中国地形图,就可以发现,《诗经》产生的主要地区正是地图上用绿色和浅绿色所标识的区域,而绿色正是与水紧密联系着的。在古代这一区域,更是河流湖泊遍布,以黄河为主干,构成了网络与星棋交织的地貌结构,成为华夏先民活动的最主要的舞台。
《诗经》中所言及的水流,大约有20余条,关中地区有泾、渭、洽、漆沮、丰等;山西境内有汾、杨之水;河南、山东境内有洛、溱、洧、淇、寒泉、泉源、肥泉、济、汶、淮等。另外还涉及到了江、汉。同时每言及水,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水流量之充沛、水之清澈、水生植物及动物之丰富繁多,展示出当时一种良好的生态境况。不过对于溱洧淇汾等河流情况的描写,其所反映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环境,而真正对上古北方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无疑是黄河。黄河在《诗经》中出现过27次,是《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条水流。
关于黄河,《说文·水部》云:“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尔雅·释水》云:“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春秋说题辞》云:“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风俗通义·山泽》云:“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发原注海”、‘“并千七百一川”、“荷精分布”、“播为九流”,写出了古代黄河的一派浩茫气概。今日的黄河水流量锐减,它的支流、支津大多已干涸或变为田地,不复昔日景观。而在上古时代,黄河浩浩荡荡,横行于北方大地,《庄子·秋水》篇所描绘的“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清崖之间,不辩牛马”,正是当日所目睹的情景。这是一个大水系,它一面接纳百川,一面支津纷出,大大地影响着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生态格局。
最早记载黄河水道的是成书于先秦时代的奇书《山海经》。如依此书所记,黄河的气势要远大于长江,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河流。书中记长江的支流只有12条,而黄河的支流则多达49条,大多支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其实远不至此数。如《北次三经》所记载水道,黄河是由今河南武陟向东北经浚县、内黄、曲周、平乡、巨鹿、宁晋、深县、安平、蠡县、高阳、安新、霸县,至天津入海的。在这约600余公里的流程中,汇入的支流就有19条。而据谭其骧先生的研究,《北次三经)中实际最终注入黄河的水道(包括与其它水合流后注入的水道)达34条之多[1](P82)。由此而言,古代黄河中下游支流之多,实不可胜计。《山海经》中共记水道约280余条,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水经·河水注》中记载的河水支流,从黄河壶口以下算起,约近80条。而每条支流,又不知汇入了多少条小的水流!仅一条不大的淇水,在注入黄河之前,就汇合了十几条水流。这些水道恐怕大多在上古时代就存在了。
再就黄河支津观之,《禹贡》有如下描写:“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大坯,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大陆’旧以为指大陆泽,今研究者多认为是指一片广阔的平陆,即河北巨鹿一带的平原。其实说泽也未尝不可,因为这里本是一片水泽,水消退后而成为一片平阔的原野。所谓“北播为九河”,是指在这块平原上,黄河歧流纷出,像一把展开的折扇,分布在河北、山东平原。略言之,黄河出龙门后,直向南到华山之北,然后东折,过三门峡(砥柱)、孟津,至武陟(大坯)而北折,沿太行山东麓与漳水(降水)合流,至巨鹿、隆尧一带开始满溢散开,“播为九河”[2](P330-402)。关于九河,历代研究者很多,他们或据文献或据目验,来确定九河所指。也有学者认为九是泛言其多,未必是实指。但不管怎么说,在上古时代黄河有许多支津入海,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岑仲勉先生曾力辩上古言河未必为黄河之专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