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 薛禹胜院士自传.docVIP

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 薛禹胜院士自传.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 薛禹胜院士自传

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 薛禹胜院士自传 大胆质疑为探索尊重事实以超越--薛禹胜院士自传 薛禹胜 一、思维特色形成背景 我不会忘记37岁那年,在出差途中听说首届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年龄临时放宽到38岁那一刻的激动。当时离开考试只有一个月,却要从寻找18年前放下的课本开始,重新出入数不清的考场,我自问能行吗?但这的确是我模糊地渴望已久,却连梦中都未能见到的金光大道。强烈的求知欲驱使我果断地抓住了这个瞬息即逝,也许是仅有的机遇。如果没有那3年硕士学位学习打下的扎实基础,我不可能达到今天的高度。 我以考分第一的成绩被原电力自动化研究所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3年后以全班唯一的优秀成绩毕业,踌躇满志地想为中国的电力研究做一番事业,但在主持研究室工作的过程中,我很快发现自己在组织管理上的才能并不出众。不久,在水电部为挑选出国培训人才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英语统考中,我以榜首的成绩获准首批派往美国著名的电力企业学习一年。虽然我当时很想回到研究工作岗位并尽快提高我的学术水平,但这一次我却果断地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机会。 我是这样考虑的:多变的工作经历拓广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快速进入新领域并找到突破口的能力,但频繁的改行也影响了我研究工作的深度。1963年从原山东工学院毕业分配到电力科学研究院,基本由我主持完成了第一套特高频继电保护装置从研究、制造、调试,投运的全过程。特高频频段的干扰非常大,成功地用做继电保护通道在国际上并无先例。该装置解决了上海220 kV过江电缆--架空混合线路由于特性阻抗极度失配而无法配置主保护的关键问题,并从1966年一直稳定运行到80年代该电缆报废,输电线停止使用为止。但文革中断了我进一步研究全晶体管特高频继电保护的努力。在水电部设在河南平舆县的五七干校里,我除了干各种农活外还做过赤脚医生,负责过干校的针灸室。此后离开了电力行业,在遵义一机部第二设计院做了8年的机械装置、工厂配电、生产过程自动化等设计工作。硕士论文研究电力系统的闭环控制,毕业后又改做数据采集和监控。虽然从中积累了比较广泛的知识和经验,但我无法在已经熟悉的方向上坚持下去,也很少有个人选择发展方向的机会。既然现在环境允许我按自己的特长来选择工作,我应该用好所剩不多的最富创造力的年华,按确定的主攻目标去攀登国际电力学术高峰。 但是,以我当时的理论基础去从事国际最高水准的科学研究还远远不够。虽然那次出国培训可以使我接触到先进的工程应用技术,但是并不能加强我的基础理论水平,立即出国对我来说多少有些急于求成。不少朋友都劝我先学完这一年,待回国后再做选择,但我更赞赏要有所为必有所不为的哲理。就像数学上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那样,真正的困难并不是得到一个极值点,而是要保证得到全局的最优解或准最优解。在实践中很可能会满足于一个局部的极值解而错过最优解,因此在开始局部寻优之前,应该以全局观点选择好初始点。虽然自费留学在当时还不可能,但我对国家公派留学的政策和对自己把握未来的能力充满信心,因此我决心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后再出国。如果我没有放弃那次机会,也可能有所建树,但不太可能如此充分地扬长避短。 我在继续承担工程项目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开始注意国际电力系统理论界的热点。当我通过国家公派留学的统一考试,并被直接派出时,我对当时电力系统分析的现状和动态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1985年6月,我怀着非常急切的心情来到比利时列日大学的蒙特菲尔电气学院,这所世界上成立最早的电气学院座落在一座非常幽静的山丘上。指导教授一见面就要求我在3个月内对电力系统分析的有关领域写一份综述,特别要求对近期内可能有所突破的课题和方向提出自己的判断。不懂法语的困难和美丽风景的诱惑都被抛在了一边,好在英语在校园里还能应付。除了国内不容易看到的某些会议论文集外,我还接触到了各国际学术组织的调查、总结报告,教授评审过的大量论文。这是一个拓广视野的极好机会,我全身心埋入这些资料,与日俱增的充实感使我忘却了压力和疲劳。科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发现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有利于激发灵感的环境固然很重要,但至少同样重要的还有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持续的冥思苦想。过分强调灵感的作用多少有些守株待兔之嫌。大学漫长的暑假刚结束,我就交上了报告。除了得到教授的高度评价外,我还被告知可以破例直读博士学位,并从第2年开始由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这是中国学者在该校得到的第1份奖学金。 在冥思苦想的白天与不眠之夜的交织之中,我与整个电气学院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公用的终端上争夺着一台速度只有10 MIPS的计算机资源。每当想到等待终端上机时的滋味,我就决不轻易地离开终端室。一个月后,我确信成功正在向我走来;3个月后我完成了第1篇国际会议论文。在2年半中,我创造了该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最快记录,也成为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学者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