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淘汰、财政补贴与农业低效率发展.docVIP

逆向淘汰、财政补贴与农业低效率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逆向淘汰、财政补贴与农业低效率发展

逆向淘汰、财政补贴与农业低效率发展   作者简介:刘祚祥(1968),男,湖南武冈人,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农业经济学、金融理论与政策。?孙良媛(1959),女,四川通江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经济学。   摘 要:农村社会劳动力转移的逆向淘汰趋势将使我国的农业逐渐失去自生能力,而不具备自生能力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不能依靠财政补贴提高经济效率的。如果在劳动力逆向淘汰使农业生产失去活力的条件下,政府提高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势必导致我国的农业发展陷入低效率均衡的陷阱。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逆向淘汰;财政补贴;低效率均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是什么?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还是农村经济组织的自生能力?是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还是农业的比较优势?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府决策部门,这个问题都是人们议论的焦点。有人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的增收问题,解决的方法在于建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由中央政府直接对农业进行补贴,这不但可以稳定中国的农业,抵御粮食风险,而且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的发展积累资金,是“一箭双雕”的好政策。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农民离土离乡,这样可以缓解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人地矛盾问题(蔡?,2005;文贯中,2004)。林毅夫(2004)则强调: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一方面要转移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他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的自生能力的内在规律来论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农村社会的要素禀赋结构,认为社会中的经济组织所具有的自生能力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但问题是怎样使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在转移的农民中哪些是应该转移的,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转移的?这种劳动力转移背后的制度基础又是什么?林毅夫并没有加以解决。首???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文贯中,他在《纯农户收入困境和农村逆向淘汰趋势》中提出了“为什么中国出现最有能力的农户会首先搬离农村这种与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截然相反的逆向淘汰过程?”这是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并认为这个问题的出现有可能使中国农业逐渐失去活力(文贯中,2004)。本文认为,农村社会劳动力转移的逆向淘汰趋势将使我国的农业逐渐失去自生能力,而不具备自生能力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不能依靠财政补贴提高经济效率的。如果在劳动力逆向淘汰使农业生产失去活力的条件下,政府提高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势必导致我国的农业发展陷入低效率均衡的陷阱。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逆向淘汰趋势与我国农业经济组织的自生能力      一般来说,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随的是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这三者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第二、三产业中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工资的增长,而劳动力流动就是个人对于现代部门高收入的一种理性回应。但是,农业的生产剩余为什么不能贡献社会的平均利润而成为了弱质产业?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中把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看作是一个既定的前提,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认为在二元经济的条件下,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供给是无限的(Lewis,1954)。而舒尔茨(2003)则认为,发展中国家中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对经济的增长则是可以作出巨大贡献的,它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的关键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分析这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中,舒尔茨特别强调了人力资本的投入问题,认为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在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不同,在这些国家中被抛出农业生产领域的农民是在农村社会竞争中失去了生存能力的低素质者,所以,在以西方现代化进程为背景的现代化理论中,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一个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但是,在中国现有的农地产权的约束条件下,从农村首先转移出的是农村社会中最有能力的农户,这样在农村社会中留下来的则是一些能力较差、素质较低、受教育较少的农民。   在劳动力流动较大的湘北农村,我们做了一些随机调查(参见表1),发现在农村中,农民转移事实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整个农户全部搬出农村,迁移到集镇或城市中;还有一种是农户中的主要劳动力到城市或比较发达的地方去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其家庭收入的60%来自于打工,一般来说,一个农户如果没有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