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对中国传统古琴艺术保护贡献.docVIP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对中国传统古琴艺术保护贡献.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对中国传统古琴艺术保护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对中国传统古琴艺术保护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国文化部所属的专业艺术科学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下称“音乐研究所”)为该院下属单位,是唯一的一个国家设立的、有关音乐艺术的专门研究机构。50年来,该所已发展成为一个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有关中国音乐的资料中心和科研中心。   自上世纪50年代起,音乐研究所的创始人杨荫浏等前辈,以其卓越的学术远见确定了该所的工作方针,即全面收集、整理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文物、典籍、乐书、乐谱、乐器;广泛采录仍然存活于各地、各民族的歌唱、演奏音响及相关的民俗礼仪活动资料;以资料为基础,以研究为主导,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学术成果的积累。其中,在中国传统古琴艺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古琴,又称七弦琴。琴是它历代相沿的原称。在现代乐器学上,琴可归于Zither类。由于琴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古代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所以“琴”一名屡被借用,如胡琴、扬(洋)琴、钢琴、提琴、管风琴、风琴、口琴、电子琴等等。以至近两百年来,说到琴时,反需要用“七弦琴”等称呼来特别说明它是指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七弦之琴”。今天运用最广的“古琴”这一名称的出现,至今不过几十年。从“琴”到“七弦琴”到“古琴”的名称变化,折射出琴在中国音乐史上曾经拥有的显著影响和它近代以来的衰微历程。   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艺术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先秦的礼乐制度中,它属于“士”阶级的乐器, “士”后来转化为文人士大夫,这一社会群体始终与琴密切相关。琴乐存在于宫廷、书斋、庭院以及各种“民间雅集”场合,也播及道观、寺院和市井等。琴乐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始终代表了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体现了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蕴含着人际往来、“君子之道”等中国人文精神。中国的古琴艺术对周边民族和国家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珍藏的一批唐传乐器中,??有一件“金银平文琴”,日本学者推定是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制品。清初中国艺僧蒋兴俦(别号东皋禅师)东渡日本传授琴艺,有《东皋琴谱》传世。在他的影响下,大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40余年里,日本琴人曾发展至数百人之多。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中国音乐文化时,也介绍过古琴。20世纪初,荷兰著名的汉学家高罗佩(原名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曾大力宣传东皋禅师业绩,写有《中国雅琴及其东传日本》等文,1940年又出版了《琴道》(The Lore of Chinese Lute)一书,在欧洲广有影响。   虽然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并有近千张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琴实物传世,但是其琴曲的传承有着“口传心授”的特殊性。琴谱在音高、节奏上没有明确的定量关系,记写的仅为指法、音位,而没有节奏。不同的弦法或不同的解读,将导致不同的旋律音调。所以琴谱的传承历来是建立在“口传心授”基础上,一旦离开具体琴人、流派的“口传”,就将出现传曲的变形或遗失。近代以来社会剧变,古琴艺术主要依托的文人士大夫群体消失,琴乐面临了消亡的危机。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研究所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专门机构,在普查琴人、琴谱、琴社、琴曲、琴的遗存与分布,编纂琴学文献,组织国际国内的琴学研讨会、古琴打谱会、古琴名琴名曲鉴赏会等活动方面,对古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作至今仍在陆续进行。   音乐研究所所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954年4月,在音乐研究所的倡导和主持下,正式成立了以北京地区大多数琴家为成员的“北京古琴研究会”,并长期主持这一中国极为重要的琴会组织的工作。北京古琴研究会在全面推进古琴的演艺传承、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琴学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 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研究所为全面抢救古琴艺术,开始向全国各地征集存世古琴珍品。迄今为止,在音乐研究所收集的2100余件乐器中,就有古琴85张。其中唐、宋、元、明四代的珍品,达50余张。唐代的“枯木龙吟”琴是其中历史最早的琴,已经历了上千年的人间沧桑,堪称古琴珍品中的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85张历代古琴,构成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奇观,也是目前收藏古琴最为集中的单位。   (3)中国的古琴艺术,是典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了抢救这一岌岌可危的古代文人艺术,音乐研究所于1956年派专人采访了当时所有健在的老琴家,先后参与者达百余人,采录了80余小时古琴音乐。这是中国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百余老琴家包括了当时各个重要门派和这门艺术所流布的主要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