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述书法中“骨力”及其表现
简述书法中“骨力”及其表现
摘要:“骨力”自古就颇为书法家所重视,但何谓“骨”?何.谓“力”?不同的书家对于骨与力的关系以及其重要性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释。本文试从木牍、纸、碑三种材质综合这些作者的看法对这一问题作了一些论述。
关键字:骨力;骨;力;劲瘦;筋骨
“骨”,作名词时指骨骼,即人与动物肢体中坚硬的组织部分。但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品质、气概,常言“骨气”“傲骨”即指此。书法中引入“骨”,不但是有品质,有气概之意,还包含“力”――“骨”中含力。骨与力相组合,意在强调力。《晋书?王献之传》中曰:“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此句表明王羲之字中含力大于王献之。字中“力”由笔力体现,故此王羲之还留下“入木三分”的美誉。
“力”大致有二层解释:①力量,力气。这种力在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从提拿东西需要力到体育竞技的体操、举重等,都是力量的体现。②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叫力。如宇宙中的万有引力。而书法中的“力”除了有物理性之外,还蕴含精神力量。书法中的“力”是笔墨技巧表现的一种美,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当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一种对书法审美上的追求。除了笔锋对纸的压力和摩擦力的物理上的力还包括创作者精神上的“力”。明朝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对“力”作了解释:
“何为力量?同是刚劲之称”。同时,他不但对“力”作出了解释,还对力的大小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深浅粗细从可分也,力浅量细,力易量难。露筋骨为力,藏筋骨为量,无筋骨为弱,急疾偏锋为露,正锋不滞为藏,柔媚婉转日弱。”
“骨力”一词可追溯至东晋卫夫人《笔阵图》,其中阐述了“骨”与“力”的关系。“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需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是创作者与笔的关系。创作主体在创作时,每一笔每一画,都要用“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是体现笔力与字之间的联系。善用笔力的人在字中体现为“多骨”;不善用笔力者,点画之间显得软弱无力,甚至臃肿肥大,称为“墨猪”。但并非力越大越好,卫夫人推崇“多力”但也需“微肉”,“多力”与“微肉”组合作用的结果是为“圣”,相反则是“病”。明朝汤临初支持此观点,并以此观点来批评时人:
“不知骨生于笔,肉成于墨,笔墨不可相离,骨肉何所分别?人多不悟作书之法,乃留意于枯槁生硬以示骨,效丑于浓重以见肉,二者不可得兼并一体而失之。”(《书指》)骨从笔出,肉从墨出,既然笔与墨不可分离,那么骨肉也同样不可须臾分开。汤临初批评时人,不清楚骨肉的来源及关系,以“枯槁生硬”体现“骨感”,以浓墨来表现“肉”。如果骨肉不可兼得,失其中之一者便是“病”。
为何书家要如此强调“骨力”呢?南宋赵孟坚在《论书法》中说:“骨格者,书法之祖也。”赵孟坚把“骨”推至“书法之祖”的地位。可见“骨力”在书法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明朝赵宦光《寒山帚谈》中也说到相同的观点:“字法恶无骨”。赵宦光又言:“气象豪逸,。求其骨力”。气象大小、豪迈与否,取决于“骨力”。骨力是大多书家所追求的,但并非易事。明朝李日华在《竹懒书论》就感慨道:“知书道断在神骨,未可以功力意态取也。”书重在神骨,但并非单靠功力和形态就足够了。清朝刘熙载在《书概》中也谈到“骨力”的重要性。“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力而日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字有骨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刘熙载阐述了通过执笔的方式不一样,可得到不同的效果。“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
清朝杨宾《大瓢偶笔》中言:“书贵有骨,然骨存其人,非可强而致也。六朝以前无论已,唐后如欧、褚、徐、张、颜、柳、范、蔡、欧、苏、黄、米、朱、文诸公书,皆以其人相似,绝无软熟妩媚之态。钟绍京、蔡京、赵松雪辈书,未尝不佳,而骨则微矣。”“骨力”在书法中不可或缺,大凡成名成家者,在字中都有体现,只是表现的方式有别而已。如宋徽宗瘦金体,将“骨力”体现得直截了当;而像《礼器碑》这样的碑刻字体,经历史风雨的洗礼,力的体现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有似赵孟燎绵里藏针似的“力”。人们在评论各种版本的《兰亭》时,大多以为《定武兰亭》以骨取胜,
《褚摹兰亭》以姿取胜,而《颍井兰亭》则以筋取胜。《颍井兰亭》言其锐利,“细筋入骨如秋鹰”。
(杨宾《大瓢偶笔》引无名氏语)《定武兰亭》与《颍井兰亭》都突出骨力。书写者在临摹《兰亭序》时,不忘追求“书贵有骨”的精神。
以下列举以木牍、纸本、石碑等不同材质表现的作者对“骨力”的诸种诠释。
《武威仪礼汉简》写于木牍之上,简长55.5-56,0.75cm,厚0.28cm,每简一般容六十字。大部分汉简都有粗糙、草率、信手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