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科学传播工作研讨及网络科普培训会微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PPT

2011年8月科学传播工作研讨及网络科普培训会微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8月科学传播工作研讨及网络科普培训会微生物研究所科学传播

2011年8月 科学传播工作研讨及网络科普培训会 微生物研究所 科学传播工作情况汇报 研究所概况 成立于1958年12月3日,50年多年来,微生物研究所已发展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学科最齐全、水平最高的国家级研究机构。 定位及战略目标 创建世界一流的微生物学研究中心和微生物生物技术开发基地,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正式职工 435人 科学研究 269人 技术支撑 69人 行政管理 49人 离退休职工 339人 离休 24人 退休 315人 研究生 370人 博士生 216人 硕士生 154人 博士后 50人 微生物资源领域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 微生物生物技术领域 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遗传所共建)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领域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院重点实验室 科研机构及人员情况 科学传播工作情况汇报 微生物所具有良好的科普传统,从五十年代建所开始,以戴芳澜、邓叔群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就在科学传播工作方面做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 一、优良的传承 戴芳澜 院士 邓叔群 院士 历任所领导一贯高度重视科学传播工作,将科学传播工作视为研究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科学传播工作情况汇报 现任所长黄力研究员在担任所领导前就是一位知名的科学传播专家,在青少年科普和科学实践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1998年至今,他亲自指导了十几位优秀青少年进行科学探索和实践,其中许多同学曾在国内外的科技大赛中获奖,并在日后考入世界各地著名大学,从事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本人也在2002年获得了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 科学传播工作情况汇报 健全的组织机构 人力、物力的支持 科学家的热情参与 只有将知识传播出去,科研活动才能更完整、更有意义,科学传播是每一个科学家的职责。 科学大家的成长源于兴趣,基于勤奋和培养。早日使青少年真正了解科学,亲身感受科研工作的甘苦,对他们日后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至关重要。 二、务实的科学传播理念 科学传播工作情况汇报 公众科学日、全国科普日 1985年至今,微生物所先后举办了8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参与了6届“全国科普日”活动,参与活动的一线科学家累计超过900人,硕博士研究生志愿者累计超过1200人,先后有9位院士参与了这两项大型活动,先后13次开放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院重点实验室,累计使用珍贵大型显微镜42架次。 三、创新的科学传播活动 积极投身科学传播活动 2010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王兆国、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韩启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科普日”期间来到微生物研究所,视察了研究所的科普工作,听取了微生物资源收集利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汇报,高度肯定了中科院在科学传播和普及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积极投身科学传播活动 “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雏鹰计划”、“翱翔计划” “大手拉小手” 积极投身科学传播活动 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 目前微生物所有两位科学家参加了该科普演讲团,其中孙万儒研究员作为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共参加科普演讲312场,听众逾10万人,行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2004获得年北京市科普先进工作者和中国科学院科普先进工作者奖励 。2010年,孙万儒研究员获得由中宣部、中组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委颁发的“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工作者奖” 加强能力建设 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 科普走廊和科学探索实验室 加强能力建设 网上科普窗口—“科学传播园地” 菌种保藏中心、菌物标本馆 专业、热心的科学传播志愿者团队 创新科学传播公共产品 帮助建设“网上科普馆——微生物馆” 举办各种实用性科普培训和科技创新大赛 编著各类科普著作5部,发表形式各样的科普文章30余篇 与媒体合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多年来积极配合新闻媒体进行科学传播,解释新的科学发现,澄清不实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很多青少年认识微生物、关注微生物的热情。 海螺沟红石之谜 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行 美国科学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 NASA发现利用砷存活的新微生物种 在十二五基建中预设科学传播专用场所,尽最大努力为科学传播工作提供阵地 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投身科学传播工作的积极性 形成有微生物所特色的科学传播文化 今后工作设想 敬请批评指正! * * * *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