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与陈家沟无关太极拳述列(上)
与陈家沟无关太极拳述列(上)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正像发生在民国初年的“宋书铭事件”,不是子乌虚有的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武林往事一样。不管宋书铭多么神龙见首不见尾,他讲述的历史多么可疑,《宋谱》的文字从文史角度有多少漏洞,但他所传授的拳艺,却是真实存在且确有实效的。如果这不是事实,我们实在想像不出来,当年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这些拳学大佬,有什么理由为一个并不出名的宋书铭当“托儿”,并在以后为推行宋的主张而不遗余力。所以说,视而不见或不予承认是不行的。争论归争论,广大实践者不是没有鉴别力的傻瓜。所以,我以为以宋氏太极拳为代表的众多的源流有序、另有出处的诸家太极拳,还是应实事求是地正视为好,不能因“太极拳起源地挂牌陈家沟”而终结或停滞不前。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会不断的深化、提高和更新,从而产生质的飞跃。
一、据《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记:“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俞氏太极功,名日先天拳,亦名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缘余游江南泾县访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余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俞家太极功系唐时李道子所传”。“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盖张松溪、张翠山师也。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炼。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
宋书铭约生于1840年,清末文人,拳技绝伦,他练的太极拳取“人有三世(即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即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之意,名日“三世七”。因由三十七个拳势组成,又称“三十七势”。民国初年(1912年),许禹生(33岁)偕同武术界享有盛名的纪子修(67岁)、吴鉴泉(42岁)、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与古稀之年的宋书铭(72岁)相会切磋拳技,“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引自王新午著《太极拳阐宗》)”,获得惨败,遂被折服,钦佩之至,磕头请为弟子。同时,说明宋的太极拳技不是从杨露禅那里学来的(杨氏父子也不承认有宋书铭这个弟子),是出自家传。宋书铭太极拳技高深莫测,技折武术名家的真实事件,至今传颂武林,为习武人所乐道。
二、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讲:“北京的白云观,张三丰曾在那里住过。民国初年,我到白云观遇见一个道士名叫胡玉玺,当时他在北京教太极拳。我问他由什么地方学来的,他说:‘自明朝以后,我们这个观里就经常以此为功课,除去演礼、奏乐、念经之外,拿太极拳作为运动的方法。’他也重复地讲:‘欲大成者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他还解释说:‘太极拳是备而不用的,不是拿它去提倡宗教,道教是以长寿为主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白云观安声运道长称此为原始太极拳,属道家拳术。历代道长视其为珍宝,秘不外传。他是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辈传人,时已近九十高龄。他自幼从师白云观崔理真道长,后又从学高虎臣道长。经二位大师的教诲,安道长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继承了道家太极拳的真谛和绝技,为不使之失传,安道长愿将原始太极拳贡献出来。
该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重在实用。走架开合蓄发,外导内引,练到一定火候,则可筑基成真,内气循任督二脉周天运行。除拳法外,还有太极针、如意、吕祖纯阳剑、盘龙棍、太极八卦反手钩等等。拳械俱备,风格独特。
此拳相传轩辕皇帝根据蛇鹊相斗所创,拳谱记载:“皇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皇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后经张三丰真人及其他道长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共分动静陕慢四部分。
三、吴图南先生在同一书中,接着又讲道:“我曾到西安、宝鸡进行过调查走访。那时候,许多老百姓的传说和文人墨客的谈论,都提到张三丰。之后有个西安人叫王宗的,号宗岳,是个读书人,喜欢游山玩水。他到宝鸡金台观跟一位道士学的太极拳。这位道士就是张三丰的徒弟。”故有些记载说:“三丰之后有王宗者。我到过宝鸡几次,看到那里的道士还会练,但由什么时候,又由哪位道士传给王宗岳,因为道观里没有记载可查,至今仍是个空白,有待今后研究考证了。但确信王宗岳是一位博览古今的饱学之士,而且对张三丰留传下来的太极拳练得很好。”
吕树发先生毕生酷爱武术,自1984年起,多年从事陕西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又长期工作、生活在宝鸡。故从他本人掌握的有关史料和了解的情况,在《武当》2009年第3期上发表了专文《从张三丰在宝鸡的踪迹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