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5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 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培养人才。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人是怎样发展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能起的作用,并懂得怎样去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理论的任务也在于回答这些问题。 哲学在研究人性、认识论以及社会发展问题时会涉及这个问题。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自然也与此有关。其中,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更是直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的具体作用的。 社会学,特别是教育社会学,也在研究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自然要以这些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 哲学方面的回答 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在讨论到人性、认识论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时,哲学无疑地都会涉及到人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问题。这些争论对教育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对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的“习”是指因习染而成习惯的意思。人之性是相近的,周围环境使人相距甚远。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在他看来,实际上未必有生而知之者,人之上下是由学来决定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教育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 孟子是主张性善说的。 荀子是主张性恶论的。 孟子、荀子在人性观上虽有不同的主张,但共同点是重视教育。前者希望通过教育启发人的良知、良能,后者希望教育能“化性起伪”。 朱熹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两种。出于义理目的的是“道心”,出于个人自私目的为“人心”。“人心”听命于“道心”就是最好的境界。 2、西方学者的一些主张 洛克是近代最早提倡经验主义的哲学家,以其白纸说(白板说)而闻名于世。他说:“所有的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反省而来的。——那么,让我们假定人心是白纸,如我们所说,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人心是怎样装备起来的呢?人的匆促而无限的想象在人心上画出无限量的花样来,人心从哪里得到那么大量的东西呢?它从哪里得到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呢?对这个问题我用一句话答复,从经验而来;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导源于经验。” 据此,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估价。“我敢说我们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卢梭是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也高度肯定教育的作用。“我们生而柔弱,所以需要增强;无所依靠,所以需要帮助;愚昧无知,所以需要理智。所有我们生而缺乏而到成年时所必需的东西,都是由教育所赐予。” 卢梭特别推祟自然教育,“凡是出于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人一插手就变坏了。”他对封建教育深恶而痛绝,期望通过教育改造封建社会。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对于任何社会以至对于全世界,使用适当的方法都可以培养任何一种普遍的性格——从最好的到最坏的,从最无知的到最有教养的性格”。 17—19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否定人的先天观念的存在,认为人是由社会环境(他们把教育包含在其中)造成的,但是在如何改造社会上却陷入了唯心论,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教育所培养起来的精神力量上。他们都曾热情地歌颂过社会改革,为改革描绘了美好的方案,事实却并不按照他们设想的方向发展。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3、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不承认有任何先天观念的存在,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确实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抽象地谈论人和人性。人是有自然属性的(生物性的),但其本质的方面是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最基本的是生产力。为了维护和发展生产,人与人之间就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组成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政治、法律等都是它的上层建筑。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下的,各种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具体的社会关系,人就变成了“抽象的”人。 人在一定的社会里生活,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就这意义上来说,社会环境造就了人。但人又不是消极地接受社会影响,人亦在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着社会。就这意义上来说,人也就改造了环境。人在改造环境中也改造了人类自身,这是过去唯物主义者所没有认识到的。他们总希望社会上有一批贤达之士站在社会改革的前列,对人民进行教育,以改造人的性格,形成新的社会精神,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表达的 思想:“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