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嘹亮 我们队伍永远向太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军号嘹亮 我们队伍永远向太阳

军号嘹亮 我们队伍永远向太阳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   绝不屈服,   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   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   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   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这首歌,热血沸腾;这首歌,激情澎拜;这首歌,豪气干云;这首歌,就是我们的军歌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今年8月1日,是建军84周年的盛大节日。如今国泰民安,您是否还记得那些风云滚滚、硝烟弥漫的日子?神州大地曾经战火蔓延、满目疮痍,是谁驱除鞑奴保家卫国?是谁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又是谁在江河泛滥与地动山摇的天灾中扶危救难、抢险救灾?是我们的解放军――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本期,让我们来看看那些从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军人、老寿星的故事。      长征老红军英名难相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7年前,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当年,上到领军人物,下到普通士兵,更多的是靠一种坚定信念的支撑。在那形势危急、物资匮乏的岁月,是精神的巨大作用让这支部队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刘应启:百岁老红军一生的“长征”   两次强渡大渡河、三过雪山草地,他是长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离休后写下100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报告1000余场次;走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百岁高龄仍参加志愿服务……百岁老红军刘应启一生都在“长征”,他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红军战士,如今住在扬州市长征路一个安静的小院内,虽已百岁高龄,平时仍是一身戎装穿着。   身经百战,人生在长征中开启   刘??启1911年生于河南商城,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前半生戎马倥偬,经历大小战斗150多次。他至今常常拿着放大镜翻看《长征革命史》,细细地在照片和文字中找寻70多年前的足迹。   “三过草地,我都在收容队里工作,先后收容了伤病、掉队战友300多人,也眼睁睁看着不少战友长眠在雪山草地。”刘应启回忆道,“过草地前准备的干粮一个星期就吃光了,吃完了干粮吃野草,实在没吃的就吃牦牛粪便……是战友的团结互助和对革命前途无比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我们走了下来。”   第二次过草地行军到草地深处的时候,突然间,狂风卷着冰雹,冰雹裹着沙石,扑打在脸上刀割般疼,眼睛都无法睁开。一个精疲力竭的战士怎么也爬不上一个土坡,身后就是一片沼泽地。刘应启咬牙顶着冰雹奔上前,紧紧地拽住他的手,拼命地叫喊他。一步、两步、三步……刘应启一手拉着战友,另一只手插进泥里,艰难地连爬带拖。眼看两人就要滑进泥潭,路过的9团政治处主任肖明德飞快地下马将他俩拖住,拽着坐骑的尾巴,硬是把两人一起拉上了坡。   “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这样的故事讲也讲不完啊!”老人感慨地说。   离而不休,他的长征没有尽头   1965年8月28日,刘应启离休了,他的新长征也开始了。他每天必做三件事:听广播、读报刊、看新闻。   他大儿媳妇指着卧室里塞满两柜子的笔记本:“这十多公斤读书笔记是公公的宝贝。”扬州军分区干休政委张怀森说:“离休40多年,他是离而不休。”   学校、工厂、农村、机关,800多个单位、1000余场报告、百万人次听众――他曾经战斗过的晋冀鲁豫、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等地,都留下了刘应启“新长征”的足迹。   2003年4月,扬州一家严重亏损的工厂即将申请破产,厂领导慕名找到刘应启,请他为职工们讲最后一课。接到邀请,刘应启一连几天伏案准备到深夜。   “爬雪山难不难?过草地险不险?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红军将士攻难克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只要精神不垮,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绝境都能走出!”刘应启精彩的演讲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听众。报告会一结束,这个厂区就挂出“发扬红军传统,振奋企业精神”的横幅,干部职工发愤图强,自愿4个月不拿工资,集资为工厂购买原材料。仅用半年时间,企业便扭亏为盈,走出了困境。      顾玉平:我伴总理走长征      顾玉平家住在昔日的红都瑞金,那是共和国最早的原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所在地。   “总理说,南京北京,比不上瑞金。”92岁的顾老提起瑞金就有些激动,“你们要采访我个人的长征,但是我关于长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